题目内容
11.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最深处1620 米)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冬季平均气温都在零下38℃,冰层厚达1 米,湖面全面封冻至一月份.每年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地断裂处不断有新的热矿泉产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健的一首《贝加尔湖畔》“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唤起人们对贝加尔湖的向往.这里每年11、12 月是贝加尔湖雾凇最美的时节(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
即树枝、电线等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
材料二:蒙古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材料三:2005 年,蒙古国提出了“北水南调”,设想从贝加尔湖引水并修建大坝寻求与中国合作,将水引致蒙古及中国华北.
(1)分析贝加尔湖11、12 月多雾凇的成因
(2)指出蒙古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3)从地理区位和开发条件角度,阐述从贝加尔湖引水至华北的主要局限性.
分析 贝加尔湖是大自然安放在俄罗斯东南部伊尔库茨克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长640千米,平均宽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应该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上风景秀美、景观奇特,湖内物种丰富,是一座集丰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宝库,贝加尔湖的形状像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它平均宽约48千米,南北长约636千米,周长2000千米,总面积大约为3.15万平方千米,贝加尔湖就其面积而言只居全球第九位,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据考其历史已有2500万年),据说,贝加尔湖的淡水够人类喝100年.贝加尔湖湖底热泉上涌,融化冰层或使冰层变薄,空气中的小水滴或水蒸气凝华固化成冰晶在树枝上成为雾淞.
解答 解:(1)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由于贝加尔湖纬度较高、内陆降温至0℃以下;湖体水面广大、水的比热容大;湖面封冻晚;湖底新的热矿泉不断涌出,水汽多,易形成雾凇.
(2)根据图表资料可以看出,蒙古水资源北多南少,依据可以从降水、河流、城市分布等方面说.
(3)从贝加尔湖引水至华北的主要局限性可以从地形、气候、线路长度、国家多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纬度较高、内陆降温至0℃以下;湖体水面广大、水的比热容大;湖面封冻晚;湖底新的热矿泉不断涌出,水汽多.
(2)水资源北多南少;因降水量北多南少,河流北多南少,城市分布北部多南部少.
(3)地形:北段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质复杂;冬季严寒沿途封冻期长,输水不便;沿途蒸发、下渗耗水多;线路长投资大、建设难度大;途径三国协作不便.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进行区域定位,并结合世界区域地理概况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落实.
A. | 2008 年至今,我国谷物进口最占总产量比率与粮食总产量同步增减 | |
B. | 2010--2011年谷物进口量占总产量比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造成的 | |
C. | 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最高的时段是2010 一2011年 | |
D. | 粮食总最增长的速度始终大于进口增长的速度 |
地点 | 昼长 | 正午日影长度 |
① | 先增长,后减短 | 先增大,后减小 |
② | 不变 | 先减小,后增大 |
③ | 先减短,后增长 | 先增大,后减小 |
A. | ①地:距回归线比距赤道近 | B. | ②地:昼长季节变化最小 | ||
C. | ③地:终年无极昼极夜现象 | D. | 三地全年正午日影始终朝南 |
A. | 3月12日前后 | B. | 7月13日前后 | C. | 9月23日前后 | D. | 12月1日前后 |
A. | ①减少 | B. | ②增加 | C. | ③增加 | D. | ④减少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A. | 春分 | B. | 立夏 | C. | 秋分 | D. |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