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 )A. | “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 |
B. | “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 |
C. | “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 |
D. | “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
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答 解:A、“腹泻”-地表植被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B、“脱发”-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天然草场沙化越来越严重-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C、“动脉阻塞”-是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采用飞机、大炮炸开冰坝的手段,使黄河凌汛的危害基本消除.
D、“脚肿”-黄土结构疏松,中游植树种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修筑黄河大堤.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成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图中甲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
A. | 南北走向 | B. | 东西走向 | C. | 东北-西南走向 | D. | 西北-东南走向 |
3.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 | 先向南,再向西南 | B. | 向北 | C. | 先向北,再向东北 | D. | 向南 |
20.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 昼夜的更替 | B.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
C.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D. | 各地地方时的产生 |
7.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 |
B. | 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 |
C. | 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 |
D. | 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
17.图中各点之间若以最短距离来比较,下列两点间在地球表面上的实际距离最近的是( )
A. | 己辛 | B. | 丙庚 | C. | 乙己 | D. | 甲戊 |
4.下列属于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的原因有: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大气层的保护 ③自转周期适中 ④公转周期适中( )
A. | ①②③ | B. | ①③④ | C. | ②③④ | D. | ①②④ |
3.下列关于该区域农业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区域应大面积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 |
B. | 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 |
C. | 限制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热不足 | |
D. | 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是石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