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把几分钱给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BC

【2】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

【3】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结尾留白耐人寻味。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1】 B项,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错,应为表现了铁拐李虽为乞丐却保持自己的尊严以及暗示了铁拐李的特殊经历;C项,人性扭曲言过其实,且漂亮女子出现与时代背景无关联,主要是暗示或交代铁拐李的特殊经历,推动情节发展。

【2】 作答此题,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注意结合内容分析。

【3】小说在构思上的特色,考虑角度有:以小见大、线索、伏笔照应、情节起伏、欲扬先抑、对比、结尾特色(戛然而止、画龙点睛、留白、出人意外)等。结合小说的内容、人物、情节来作选择进而判断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2000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