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地某日日出日落(北京时间)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日最有可能是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2】甲地昼长大约为
A. 8小时40分 B. 9小时20分
C. 10小时20分 D. 11时20分
【3】甲地比乙地
A. 气温年较差大 B. 正午太阳度角小
C. 白昼时间短 D. 自转线速度快
【答案】
【1】 D
【2】 B
【3】 D
【解析】
【1】根据图示日出、日落时间,我国昼短夜长,昼长小于12小时,该日最有可能是冬至日,D对。春分日、秋分日的昼夜等长,A、C错。夏至日我国各地昼长夜短,B错。
【2】读图,甲地日出约7:30,日落约17点,昼长约9小时30分,最接近9小时20分,B对。其它选项差异较大,A、C、D错。
【3】结合前面分析,甲地昼长约9小时20分,乙地昼长约7小时30分,冬季,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短,甲地比乙地的纬度低,气温年较差小,A错。正午太阳度角大,B错。白昼时间长,C错。自转线速度快,D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SOM)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其中黑河中游流域的湿地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层深度(cm) | 土壤有机碳(g/kg) | |
高草植被 | 低草植被 | |
0-10 | 14.80 | 10.35 |
10-20 | 11.93 | 8.23 |
20-40 | 8.25 | 6.44 |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4)根据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原理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