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上游水电站增多 | B. | 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 ||
C. | 下游降水量减少 | D. | 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
分析 主要考查了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解答 解: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故选:D.
点评 以黄河入海水量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综合性强,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9.磷高累积区是( )
A. | 高山草甸带 | B. | 高山冰雪带 | ||
C. |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 D. | 常绿阔叶林带 |
5.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 | 城乡差距 | B. | 家庭原因 | C. | 计划生育 | D. | 个人原因 |
2.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A. | 喜光喜湿 | B. | 喜热耐旱 | C. | 喜阴喜湿 | D. | 耐寒耐旱 |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 B. |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 ||
C.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 D. |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
19.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
A. | ③ | B. | ④ | C. | ⑤ | D. | ⑥ |
6.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 |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 B. |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 ||
C. |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 D. |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
6.仅从气候条件考虑,若热量充足,小麦在年降水量760mm左右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据此推测下列最符合小麦种植的地区是( )
A. | 黄淮平原 | B. | 印度河平原 | C. | 亚马孙平原 | D. | 湄公河三角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