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60° | 50° | 40° |
【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
【1】 D
【2】 C
【解析】
【1】正午太阳高度=90- 当地纬度 ± 直射点纬度,由此可算出第一次太阳直射10N,该地昼长夜短;第二次太阳直射赤道,该地昼夜平分;第三次太阳直射10S,该地昼短夜长;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选D正确。
【2】第一次太阳直射10N,第二次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太阳直射10S,三次测量中昼长渐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小,说明第二次经历了秋分日。选C正确。
【题目】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
白昼时间 | 5小时30分 | 9小时09分 | 11小时25分 | 13小时56分 |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题目】读下列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点 | A地 | B地 |
1月平均气温 | 25 ℃ | 2.3 ℃ |
7月平均气温 | 28 ℃ | 16.5 ℃ |
1月份降水量 | 210 mm | 60 mm |
7月份降水量 | 195 mm | 70 mm |
年平均降水量 | 2150mm | 710mm |
【1】关于A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布于亚洲南部地区
B. 为热带草原气候
C. 其成因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D. 此气候类型各大洲均有分布
【2】关于B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北方是其最典型的分布区
B.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欧洲西部最典型的原因是西风和暖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