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适合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是年均温15-25℃,年降水量在1000-2000mm之间,喜阴。但是高温干旱会抑制茶树的生长,连续的暴雨则会造成茶园严重的洪涝。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无性系良种和优质化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和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茶叶生产依靠政策、技术、产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据图判断我国茶叶主产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
(2)读图归纳2009年至2014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的空间变化特点,并从农业区位的角度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3)茶树生长对天气变化较为敏感。以中国茶园面积种植相对高值区的湖北省为例,运用雨带推移的知识,分析该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茶树生长的关键阶段经常出现异常天气的原因。
(4)由表中资料可见,从2009年至2014年,我国西南茶区产值比重增加明显滞后于产量比重增加。简述西南茶区在提高产值、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的有效对策。
【答案】(1)气候类型:我国茶叶主产区主要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
(2)种植面积:从2009年到2014年,我国西部(和北部)茶叶主茶区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原因: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有较充足的农业劳动力,且劳动力价格较低;西部、北部茶业主产区有较多的适合茶业种植的山地,土地价格低,有利于发展茶业生产;地方政府对茶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任答两方面即可)
(3)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夏季风影响,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雨带移动至江淮地区,给湖北的茶树生长带来有利的水分条件。但夏季风通常不稳定,夏季风过强的年份,湖北地区降水量过少,会出现旱灾;夏季风过弱的年份,湖北地区降水量过多,会出现涝灾。从而影响茶树生长。
(4)利用无性系良种和优质化栽培等技术等科学技术,调整茶叶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茶区产品结构,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茶叶,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茶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任答两方面即可)
【解析】
本题以我国茶叶种植为材料背景,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我国南方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读图可知,我国茶叶主产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其主要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2)由“适合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是年均温15-25℃,年降水量在1000-2000mm之间,喜阴。但是高温干旱会抑制茶树的生长,连续的暴雨则会造成茶园严重的洪涝。”可知,茶树适宜种植在低山丘陵地区,利于排水的地方,而我国西部和北部多山地;由材料“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无性系良种和优质化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和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茶叶生产依靠政策、技术、产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知,茶产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劳动力,此外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良种的培育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茶树生长的不利自然条件),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综上分析可知,2009年至2014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的空间变化特点应是我国西部(和北部)茶叶主茶区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3)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夏季风影响,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雨带移动至江淮地区,给湖北的茶树生长带来有利的水分条件。但夏季风通常不稳定,夏季风过强的年份,湖北地区降水量过少,会出现旱灾;夏季风过弱的年份,湖北地区降水量过多,会出现涝灾。从而影响茶树生长。正常年份,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雨带移动至江淮地区,给湖北的茶树生长带来有利的水分条件。但在夏季风过强的年份,湖北地区降水量过少,会出现旱灾;夏季风过弱的年份,湖北地区降水量过多,会出现涝灾,从而影响茶树生长。
(4)由表中资料可见,从2009年至2014年,我国西南茶区产值比重增加明显滞后于产量比重增加,那么就要从产值入手分析。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人工资高也是导致成本增加、产值低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当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产量增加,产值较低,说明产品单一或者单价太低,又或者质量较差,故应该调整茶叶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茶区产品结构,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提高单位产值;减少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茶叶,增加产品附加值;此外,高温干旱会抑制茶树的生长,连续的暴雨则会造成茶园严重的洪涝,故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茶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依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下表为“部分城市产业变化对比表”。
城市 | 改革开放初期优势产业部门 | 现有优势产业部门 |
东莞 | 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玩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等 | 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 |
中山 | 纺织服装、灯饰制造、家具制造、五金制造等 | 新能源、医药、光电产业等 |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是粤港澳产业合作的典型模式。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粤港澳产业分工逐步形成,经济融合加深。
材料三 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及部分城市发展方向示意图”。
(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简述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通过东莞和中山,推测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
(3)简要概括“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模式下,珠江三角洲(粤)与港澳地区的各自优势,以及珠江三角洲(粤)未来发展方向。
(4)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