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赤道和极圈都通过的大洲是( )
A.北美洲B.亚洲C.大洋洲D.南美洲
【答案】B
【解析】
亚洲赤道和极圈都通过,B正确。北美洲赤道没有通过,大洋洲、南美洲极圈没有通过,故选B。
【题目】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注入里海,全长2428千米,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为欧洲与亚洲的界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A. 雨水 B. 地下水
C. 季节性积雪融水 D. 高山冰川融水
【2】乌拉尔河不同河段有明显差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源头到河流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B. ①至②河段汇入支流多,河流流量大
C. ②至③河段春、秋季节易发凌汛 D. ①至③河段蒸发量逐渐减少
【题目】下图为某地气候降水分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18℃,则该地最不可能位于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北美洲
【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该气候有利于水稻种植
B. 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典型植被为常绿硬叶林
C. 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D. 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西南风
【题目】与北美洲相比,下列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失的是 ( )
A.极地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题目】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萨赫勒地区在1万年前是个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地方,虽然产业单一,但仍然是个自给自足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干旱、贫穷和社会动荡是当地真实的写照。
由于萨赫勒地区的天然树木稀疏,叶小,冠小,且旱季落叶,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所以该地区的多个国家欲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期待能够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治理“双重功效”。
(1)据图描述萨赫勒地区的位置特征。
(2)以萨赫勒地区环境的变迁及其影响为例,说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相关专家经研究决定为绿化带引进枣椰树、芒果树、合欢树等树种,请说明这些书中具备的特征。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欧洲局部示意图。2016年夏初,北半球的暴雨在袭击我国长江中下游多个省份、并造成武汉等城市内涝的同时,也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6月3日的卢浮宫已然成为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宫殿”,巴黎人正在投入一场“72小时抢救艺术品”的战斗。
材料二
西班牙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是旅游接待的大国,素有“旅游王国”之称。西班牙旅游业的王牌项目是“3S”,即Sun(太阳)、Shore(海滩)、Sea(海洋)。
(1)法国地处 (风带),西部沿岸受 流( 洋流性质)影响,大部分地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2)我国夏初东部降水的类型为 ,一般情况下,6月份雨带的位置位于 。
(3)英法居民喜欢 (冬或夏)季来西班牙旅游,因为此时该国南部受 (气压
带或风带) 控制,可享受西班牙王牌项目。
(4)有游客穿越A (海峡)来到地中海游玩,并预言地中海将消失,其依据是地中海位于板块的 边界。
(5)武汉、巴黎都没能经受住大雨的考验,很多城市开启了“看海模式”,列举二个城市易内涝的人为原因。
【题目】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长期的过度垦殖 ②大面积森林被砍伐
③经常性的大暴雨 ④质地疏松的黄土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题目】甲乙两城镇位于成都附近,8月7日有一辆旅游大巴从乙城镇附近上高速开往甲城镇方向。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时间12:10,旅游大巴上的游客看到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判断此时旅游车大致行驶的路段为
A.1路段 B.2路段 C.3路段 D.4路段
【2】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相对于乙城镇的高度可能为
A.158米 B.420米 C.289米 D.535米
【3】这天,若山区某人看到日落时太阳在正西方向,则他最可能位于上图中R、L、K、P位置的哪一处
A.R B.L C.K D.P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据《天天新报》报道:2009年6月20日起,上海市每立方米综合水价从目前的1.84元调整为2.3元。从2009年12月22日起,北京市居民水价每立方米上调0.3元。调整后北京市居民用水销售价格将由每立方米3.7元调整为每立方米4元。
材料二 漫画“水价”。
【1】2009年我国多个城市准备或已经开始上调水价,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节约用水 B.与国际水价接轨
C.增加国家税收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从上海和北京的水价可看出我国南方地区水价低于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需水量太大
B.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水资源短缺
C.北方地区水污染比南方地区更严重
D.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大于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