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

黃(渤)海沿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徒路线上关键的鸟类栖息地。2019年7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将地处江苏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一。江苏盐城早在1983年就建立了珍禽自然保护区,这里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滩涂,软体动物鱼类、藻类等物种达50余种。下图为“某候鸟迁飞路线示意图”。

请分析盐城成为候鸟栖息地和中转站的自然原因。

【答案】①地理位置:大体位于候鸟迁飞路线的中间位置;②环境地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好;③地貌:滩涂面积广阔,给候鸟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④气候纬度较低,热量相对充足,4、5月份温暖;⑤生物:物种丰富,候鸟食物来源充足,便于补充能量。

【解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某候鸟迁飞路线示意图为载体,涉及地域分异规律及主导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分析的能力。

由图可知:盐城的地理位置大体位于迁飞路线的中间位置,是自然保护区,人类影响小,安全且生态环境好;滩涂面积广阔,形成优良的栖地,生活范围广;纬度低,离海近,水热条件好,45月份气温回升快,气候温暖,气候条件适宜;物种丰富,候鸟食物来源充足,便于中途补充能量,是理想的中间休息地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属半农半牧区,草地占所辖面积的40%,其羊毛产量在四川省名列第一。彝族人有养绵羊的习惯。绵羊怕热不怕冷,只适应高山地区的气候,居住在河谷地带的彝族人只好采取“托养避暑的办法来养绵羊,即每到夏天,居住在河谷地带的彝族人就出资把绵羊托养给高山地区的彝族人,天气凉了再把绵羊接回家养。凉山彝族传统服装以羊毛为原材料,其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凉山州绵羊的养殖量、存栏量都在不断上升,羊毛的产量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凉山地区的农牧户仍然采用非常传统的方式进行半细毛羊养殖,夏秋两季完全放牧,冬春两季适当补饲。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农户一般都把所产羊毛加工成披毡、裙子等自用,羊毛外卖不多,外卖的羊毛基本都销售给羊毛贩子。每年有大量外地羊毛作为上规模毛纺企业的原材料进入到凉山毛纺行业之中。下图为凉山州地理位置和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1)分析凉山州草地占地面积广的自然原因。

(2)说明高山地区的彝族人和河谷地带的彝族人如何利用“托养避暑”养绵羊的办法来实现互利互惠。

(3)说明凉山州绵羊毛商品率低的原因。

(4)有人建议凉山州大力发展毛纺织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你是否同意?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