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完成各题。
1.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基地
2.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唯一且很难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经过近百年的过度开垦,作为耕作层的黑土层已流失1/3以上,按现在的耕作强度和方式,黑土耕作层再过几十年就有流失殆尽、成为不毛之地的危险。
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2002年)。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
人均耕 地面积 (hm2/人)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单位面积 谷物产量 (kg/hm2) | 4 916 | 5 872 | 5 870 | 7 044 | 6 207 | 6 175 | 4 885 |
(1)针对东北黑土地土壤肥力下降,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试分析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原因。
(3)计算黑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均保留为整数),请说明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表1
指标 年份 | GDP(亿 元)(当年 价格) | 第二产业产 值占GDP的 比重(%) | 实际利用 外资额(亿 美元) | 出口额 (亿美元) |
1978 | 2.4 | 15.5 | 0.0 | 0.0 |
1992 | 58.5 | 48.3 | 1.3 | 1.2 |
2000 | 200.8 | 59.4 | 7.1 | 20.3 |
2008 | 1500.6 | 65.3 | 16.1 | 386.8 |
(1)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的相关内容。
表2
工业区 区位条件 | 鲁尔工业区 | 沪宁杭工业区 |
自然资源 | ① |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
交通 |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和② 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
市场 | 市场广阔 | 市场广阔 |
劳动力 | ③ |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
(2)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3)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上图、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各题。
降雨 量 (mm)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径流 量(L) | 泥沙 量(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 | 发展支持系统 |
东部地区 | 121.2 |
中部地区 | 113.3 |
西部地区 | 110.2 |
注: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