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改革开放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珠江三角洲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阶段发展, ________ 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1分)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原因(4分)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3分)
(14分)
(1)1979—1990 (1分)
(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政策;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侨乡;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等。(4分,答出4点即可)
(3)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分)
(4)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一阶段为1979—1990年,第二阶段为1990年以后。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要考虑其特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以及有利的地理条件。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人才、技术、土地规模、市场、腹地、城市布局等,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不足。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条件,针对其限制性因素,以达到尽量克服其不足条件,做到趋利避害,使城市和工业更好地发展。
(3)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
(4)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因为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区位有不复存在,所以大量外资企业搬出,主要表现为:政策优势相对下降;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租金水平提高;环境污染加重。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局部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8分)
材料一 见图甲和图乙
材料二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90年 | 2004年 | 1990年 | 2004年 | 1990年 | 2004年 | |
长江三角洲 | 15.8 | 4.6 | 57.0 | 55.9 | 27.2 | 39.6 |
珠江三角洲 | 14.4 | 3.8 | 44.2 | 53.8 | 41.4 | 42.4 |
全国 | 27.1 | 15.2 | 41.6 | 52.9 | 31.3 | 31.9 |
(1)图甲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其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2)改革开放以来,图乙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它以A______(城市名)和深圳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条件。
(3)读材料二,1990年~2004年,两个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变化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4)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图甲中_____(数码)城市举办,为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该市近年来不断加强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建设,说明它们的环境功能。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8分)
材料一 见图甲和图乙
材料二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 1990年 | 2004年 | 1990年 | 2004年 | 1990年 | 2004年 |
长江三角洲 | 15.8 | 4.6 | 57.0 | 55.9 | 27.2 | 39.6 |
珠江三角洲 | 14.4 | 3.8 | 44.2 | 53.8 | 41.4 | 42.4 |
全国 | 27.1 | 15.2 | 41.6 | 52.9 | 31.3 | 31.9 |
(2)改革开放以来,图乙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它以A______(城市名)和深圳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条件。(7分)
(3)读材料二,1990年~2004年,两个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变化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8分)
(4)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图甲中_____(数码)城市举办,为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该市近年来不断加强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建设,说明它们的环境功能。(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