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角,其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磷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近年该国拦坝蓄水,兴修水利;引进外资,创办免税工业园;开发矿产,发展民族工业,使国民生产总值稳步提高。(下图为摩洛哥区域图)
(1)分析摩洛哥毗邻撒哈拉沙漠,但却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试分析乙地“清凉”的原因。(6分)
(2)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该国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筑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的原因。(10分)
(3)分析丹吉尔免税工业园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下图为某半岛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表为图中某地气候资料表。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气温 /℃ | 24.5 | 24.8 | 26.9 | 28.7 | 30.2 | 29.2 | 27.7 | 27.3 | 27.7 | 28.7 | 28.0 | 26.3 |
降水量 /mm | 0.0 | 0.0 | 0.0 | 2.0 | 12.0 | 592.0 | 682.0 | 487.0 | 307.0 | 61.0 | 23.0 | 2.0 |
(1)简述图中地区的地形特点及东西两岸大陆架的特点。(6分)
(2)据图表信息判断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其主要的分布区,并分别说明理由。(8分)
(3)该地气候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分析原因并指出解决措施。(6分)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中亚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巴尔喀什湖A、B处盐度分布与变化
2000年 | 2011年 | |
A | 1.48‰ | 1.52‰ |
B | 10.4‰ | 10.6‰ |
材料三:阿拉木图、阿斯塔纳气候统计图
材料四:甘草在中药、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方面有较高使用价值,适宜生长在45°N至50°N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亚国家是野生甘草的盛产地,且当地人没有使用甘草的习惯。中国野生甘草资源的枯竭制约了加工产业发展,一些药企纷纷转移投资地。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描述巴尔喀什湖盐度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阿拉木图与阿斯塔纳的降水差异。(8分)
(3)结合材料,简析我国药企纷纷到哈萨克斯坦投资加工甘草的有利条件。(8分)
自行车是一种灵活、方便、环保、健康、可达性好的交通工具。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自行车租赁点。下表为武汉城区各区块的租赁点的分布,读表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表.各区块租赁点分布
区块\类型 | 居住点 | 公建点 | 公交点 | 校园点 | 合计 | 平衡调配值 |
1 | 30 | 7 | 14 | 5 | 56 | 4 |
2 | 101 | 55 | 47 | 6 | 209 | 7 |
3 | 23 | 8 | 8 | 4 | 43 | 3 |
4 | 52 | 15 | 22 | 12 | 101 | 3 |
5 | 15 | 7 | 3 | 6 | 31 | 1 |
6 | 36 | 14 | 14 | 14 | 78 | 6 |
7 | 47 | 23 | 13 | 8 | 91 | 3 |
8 | 16 | 8 | 6 | 4 | 34 | 2 |
9 | 13 | 1 | 4 | 12 | 30 | 4 |
10 | 24 | 11 | 14 | 17 | 66 | 18 |
11 | 14 | 6 | 4 | 7 | 31 | 3 |
合计 | 371 | 155 | 149 | 95 | 770 | 28 |
1.武汉市租赁点数最多的区块和租赁点变化率最大的类型分别是
A.2 居住点 B.2 公建点
C.4 公交 D.4 校园点
2.能够确定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车辆数量及调配自行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地球 D.全球定位系统
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下列各题。
表
蔬菜食品类 | 日常用品类 | 服装衣饰类 | 家用电器类 | |
2001 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 1.43 | 2.32 | 6.43 | 5.94 |
2011 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 1.12 | 1.55 | 4.52 | 8.04 |
1.该市日常用品类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A. 城市地价升高 B. 商业网点密度变大
C. 交通通达度升高 D. 市场需求量减小
2.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