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同时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核泄漏会产生很多气体状的物质,爆炸的时候许多物质会形成微粒,这些微粒也会漂浮在空气中,一部分重的颗粒还会掉在周边的范围内,但是一部分比较轻的气溶胶,会飘洒的比较远.
材料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月13日发表报告称,大地震致使日本东部移动了12英尺(约合3.6米).
材料三:日本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若图中等温线表示1月份0℃等温线,请分析A、B两处等温线的差异,并解释成因.
(2)指出大地震使日本向什么方向移动,并说明判断理由.
(3)专家指出,本次日本核危机对中国影响较小,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原因.
分析 (1)本小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地形和洋流对气温的影响.
(2)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即可判断.
(3)核泄漏产生的微粒主要随大气和海水运动扩散,所以风向和洋流是影响其扩散方向的主要因素.
解答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B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A、B两地分别位于1月份0°C等温线以南和以北,故A地气温高于B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海陆状况、洋流、海拔高度等的差异.
(2)日本位于亚欧板块的东部边缘,该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碰撞时,两大板块呈现出水平挤压运动.处于亚欧大陆大陆架部位的日本群岛向东运动.
(3)核泄漏产生的微粒主要随大气和海水运动扩散,所以风向和洋流是影响其扩散方向的主要因素.此季节为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且该地区的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因此核泄漏对中国影响不大.
故答案为:(1)A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B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原因:①A处是海洋,B处是陆地,此时是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A处气温较同纬度两侧地区高,B处较同纬度两侧地区低;②A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③B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2)向东.原因:本次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向东运动,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撞击形成,日本位于亚欧板块,所以向东移动.
(3)核泄漏产生的微粒主要是随大气和海水运动扩散,此季节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且该地区的日本暖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所以对中国影响不大.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等温线的判读,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地形和洋流对气温的影响,板块运动等考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世博园区落足于黄浦江两岸,其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 | 靠近中心商务区 | B. | 地价低廉 | ||
C. | 有利于城市改造 | D. | 缓解越江(黄浦江)交通压力 |
18.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差最可能为(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15.关于阿姆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上游往下游流量逐渐增大 | B. | 河水主要靠降水补给 | ||
C. | 汛期含沙量大,河口形成三角洲 | D. | 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
7.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 | 渭河谷地的形成 | B. | 日本地震的发生 | ||
C. | 青藏高原的隆起 | D. |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
4.冰岛是冰与火交融的世界,其原因之一是( )
A. | 地处板块的张裂地带 | B. | 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 | ||
C. | 地处太平洋的海岭 | D. | 地处北冰洋内 |
1.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 | |
B. | 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 | |
C. |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 | |
D. | 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
2.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
A. | 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 B. | 地球上有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 ||
C. | 地球上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 D. | 地球上昼夜温差比现在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