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圭表是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它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是平放的有刻度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高8尺,置于圭的一端且与圭垂直。古人通过表影长度的日变化确定方向;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正午表影的年变化,表影顶端在甲、丙之间移动。
(1)表影顶端位于乙,且将向丙移动时,日期是______前后。若此日正午(北京时间12:00)表影长度为8尺,则该地经纬度是______。
(2)在表影顶端从甲移动到乙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该地的昼长变化规律是____;移动到乙时:该地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此时南极附近开始出现____(极昼/极夜)现象;当表影顶端移到丙附近时,北京盛行风向是____________。
(3)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甲、丙之间距离变______(大/小),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1)9月23日;45°N,120°E (2)先慢后快;逐渐变短;昼夜等长;极昼;西北 (3)小;理由:甲日为夏至日,丙为冬至日;黄赤交角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小,该地夏至日正午影长变长,冬至日正午影长变短
【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圭表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包括地球公转的特征、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主干知识。试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1)从图中可以看出,表影顶端位于甲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夏至日,位于丙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冬至日,则位于乙时为二分日。如果表影顶端向丙移动,说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为秋分日。若表影长度为8尺,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处该地纬度。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00,说明该地经度为120°E。
(2)从上题分析可知,表影顶端从甲移动到乙的过程为夏至日到秋分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减慢,7月初后再加快。在此期间,该地昼长逐渐变短,到乙时昼夜等长,且次日后南极附近开始出现极昼现象。表影顶端位于丙时为该地冬至日,北京盛行西北风。
(3)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处,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该地纬度+黄赤交角度数”,因此,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甲、丙之间距离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