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性学习小组从M地出发,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8℃。某一高度后,水汽含量达到饱和,之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在爬山过程中,气温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变化的高度是 米附近。同一海拔的A、B两地的气温分别是 和 。
(2)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气温越低。
(3)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故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试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该地区降水稀少,当地居民在A地以上架设“捕雾网”(如下图所示),试分析其目的与原因。
【答案】(1)1 000 22℃ 28℃ (2)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弱,所以气温越低 (3)例如,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夏季东南季风深入,成为我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其他:秦岭、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分水岭等) (4)目的:收集雾气带来的水分。原因:该地降水少,但地处沿海,水汽较多,多雾,使用“捕雾网”可以有效拦截水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解析】考查气温垂直递减的规律及原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第(1)题,由甲图M处气温和水汽含量及乙图所示15克/立方米水汽达到饱和的温度为18℃,可计算出气温垂直递减率发生明显变化的海拔为1 000米,再向上温度递减率变为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5℃;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计算出山顶及A、B两处的温度。
第(2)题,气温的高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弱有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保温作用越弱,气温越低。
第(3)题,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例即可。
第(4)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处沿海,水汽含量大,多雾,架设“捕雾网”可以有效拦截水分,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