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为我国农牧过渡带及其可能变化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原农牧过渡带的分布特征。
(2)对比可能变动带与原农牧过渡带的位置变化并分析原因。
(3)近些年来,实际农牧过渡带向北移动,说明原因并简述因此带来的问题。
【答案】(1)接近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半干旱区分界线(或森林与草原分界线),古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北段。
(2)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区演变,森林植被减少,适合草类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所以向南移动。
(3)近年来,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导致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荒漠化(盐碱化)加剧,风沙危害或沙尘暴多发,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和地下水水量减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仔细析图,结合图示信息加以分析作答。
(1)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原农牧过渡带大致接近我国400㎜等降水量线(该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同时该线也是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也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也接近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北段。
(2)读图对比原农牧区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可知,可能变动带位置偏南,表明一部分半湿润区可能逐渐向半干旱区演变。主要原因是由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大,半湿润地区逐步演变为半干旱区,森林植被逐步过渡为草原植被,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位置向南移动。
(3)实际农牧过渡带向北移动,即是表明部分不适合发展农耕业的畜牧区变为农耕带,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的需求加大,过度开垦严重。由于农牧过渡带附近降水较少且变率大,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壤沙化加剧,沙尘暴增多,河流和地下水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区域趋于干旱。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