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综合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出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但德国海军潜艇仍经常出现在地中海,给盟军以突然袭击。

(1)试分析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

(2)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海峡两侧的海洋名称。

(3)德军潜艇利用了该地区的自然现象是________,该现象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4)如果红海和亚丁湾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请问表层海水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1)关闭潜水艇马达,在大洋表层以下顺流而行,到达地中海

  (2)略

  (3)该地区存在的密度流,由于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较低,而相邻的大西洋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相对较高。因此,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

  (4)亚丁湾流入红海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居世界之首,大约每年占世界GDP的1/4,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美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调整已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美国经济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已达8万亿美元之巨。美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和绝对值均高于欧洲、日本;在科技人员的数量上也领先。美国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商品吸收器、金融变压器和技术增高器的作用。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结束东西对峙两极格局的历史。但世界并不太平,美国推销“人权高于主权”,独霸世界野心勃勃;日本凭经济实力为实现军事大国梦,急不可待(海外派遣自卫队,参拜靖国神社中的军魂);印度为实现大国梦铤而走险(核试验等)。同时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也在增长。

  材料三  从人类历史进程考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潮流不可逆转。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并行发展,有人估计,到21世纪中叶,当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至15%以下时,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将最终形成。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________,主要体现在基本实体、________、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________五个方面。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________,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提高________放在首位。

(3)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应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像完成各题:

  背景材料1: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活动,特别是亚太地区的贸易活动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货运量的大幅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超大型船只被投入使用,这些船只因体积过大而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因此无法使用运河。10月22日巴拿马共有77.2万选民(占选民总数43%)参加了投票,举行巴拿马运河扩建计划公决,并获得通过。巴拿马运河扩建将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动工,工期为7至8年,总投资为52.5亿美元。

  背景材料2:长期以来,东亚国家能源供应的70%依靠穿越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的运输,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轮都经过马六甲海峡。但是,这条能源生命线在运量、航线里程、安全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海峡被认为是国际上最恐怖的海域,最近更是有很多国家担心恐怖组织会在这里发动袭击。而在泰国克拉地峡开凿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开辟第二条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则正成为各方普遍看好的选择。设想中的克拉地峡运河横贯泰南,全长120公里,宽400米,深25米,双向航道,耗时10年,工程费用将高达250亿美元。

(1)

图中代表巴拿马运河的是(填代号)________,代表拟建中的克拉地峡运河的是________。

(2)

当某海轮,自南向北通过B运河时,海轮的吃水深度将________;自西向东通过D运河时,海轮的吃水深度将________。

(3)

读“地理景观图”,试分析其最有可能是上图中那个运河的航运景象,并说明理由:

(4)

经A处海峡进口石油的东亚国家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克拉地峡运河建设的区位条件:

(5)

假如我国“科学三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应邀从青岛出发,参与对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地中海、波斯湾的国际联合考察后回国。要经过图中的运河或海峡,请你拟定比较合理的航行线路,其依次经过的运河或海峡先后顺序为________(填代号)。同时请你为该次科学考察拟定1个课题,并举例说明在考察中应用到的现代地理技术:

课题:________;

现代地理技术的应用举例:________。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材料三  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在13日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引发的冲南值得各国警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

    材料四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简要说明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至少回答4个方面)

   (4)针对国际粮价上涨,从地理学科分析,我国可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材料五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5)假若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民与改革的评论性文章,请你谈谈文中应当运用的唯物史观道理。

    材料六  走向富裕的中国农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为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山东省某市拟确立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力争使农村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6)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该市如何推进上述“文化惠民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