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注】标。

【注】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和颔联描绘了现实中的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繁忙景象。(2)诗人悠闲地欣赏美景却因霞光而想象看到的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表现了诗人怡然欣赏的态度以及诗人在旅途中对名山的向往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首联中描写了”“青山”“水国,颔联中描写了舳舻以及舳舻的状态来往接风潮;抓住了这两联中描写的景物,就不难概括出其描写的景象了。(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坐看”照应“望”字,“坐看霞色晓”表现出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疑”字设置了悬念,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向往名山的心情。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著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竞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池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反应出老人的功夫分别处在什么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