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鄂尔多斯市(如图1)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西南部,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近三十年来,鄂尔多斯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缩影。图2为鄂尔多斯1985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齐沙漠,经过科学治理,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模式,构筑起融合生态修复、农牧业、制药、光伏、清洁能源为一体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体系,走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图3为库布齐治沙生态产业模式图。
(1)说出河套平原的地质构造,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该地形形成过程。
(2)鄂尔多斯市三大产业结构中,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哪一产业?简析这一变化对该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三,归纳库布齐治沙的成功经验。
(4)呼和浩特(111.6°E,40.8°N)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在下图绘出呼和浩特夏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并标出最大太阳高度。
【答案】(1)地堑(陷落洼地)。先受内力作用,断层以北的阴山不断抬升,河套地区则不断陷落;后受外力作用,黄河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2)第一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该市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利于该市退耕还草,减缓土地荒漠化,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3)引入适宜沙漠环境的耐旱植物,以恢复地表植被;种植与加工、经营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加强政策支持,加大企业资金的投入,进行精准扶贫;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等。(任选4点作答)
(4)日出、日落点正确;正午太阳高度正确;图形正确。
【解析】
本大题以黄河河套及附近地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成因、产业结构及变化的影响、荒漠治理的经验措施、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图中显示,河套平原位于阴山山脉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地质构造属于地堑。地质时期,当地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北部的阴山断裂抬升,河套地区则不断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后受流水沉积等外力作用,在山前形成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河套其它地区由黄河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
(2)图中显示,从1985年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的第一产业由50%以下降至10%以下,在鄂尔多斯市三大产业结构中,比重变化最大的是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幅度下降对该市的有利影响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使得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来,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该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从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当地产业经济对农业的依赖性减弱,有利于该市退耕还草,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减缓土地荒漠化,维护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3)题意表明,库布齐治沙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材料三归纳。图文信息表明,库布齐治沙最成功经验是走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图中显示,以引入适宜沙漠环境的耐旱植物,如种植沙柳、胡杨林、甘草、苁蓉等,以恢复地表植被,有效的达到治沙目的;同时以种植这些植物为原料,进行生物制油、生物制药等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加治沙的动力;材料二信息表明,经过科学治理,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企业参与解决治沙的资金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既有利于生态恢复,又做到精准扶贫,可持续性强;图中显示,库布齐治沙生态产业模式是以科技发展部为中心而组织,说明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兴产业,有利于治沙;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治沙可持续发展。
(4)呼和浩特(111.6°E,40.8°N)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绘制呼和浩特夏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时,应先计算出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呼和浩特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由此计算,日出应为地方时约4:30,日落地方时约19:30。夏至日直射23.5°N,当地纬度约40.8°N,纬度差为17.3°,则当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2.7°,地方时为12时。以此绘图见答案。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