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6分)

材料1:2011年7月14日,新疆火洲吐鲁番气温再度飙高,创下47.8摄氏度的高温,追平了当地历史气温最高值。根据气象部门的观测,新疆吐鲁番7月14日中午14时温度就已经超过了45摄氏度,16时温度达到47摄氏度,17时许,气温追平了历史最高值47.8摄氏度,但之后并没有继续上升,18时许,吐鲁番气温回落至47.4摄氏度。

材料2:吐鲁番1961~1990年部分气候资料。

平均最高气温

降雨量 (毫米)

日平均日照 (小时)

1月

-3.3

1.3

6.9

2月

3.1

1.4

8.1

3月

12.6

1.0

8.8

4月

21.1

2.0

9.7

5月

28.0

3.2

10.9

6月

32.3

6.2

11.2

7月

34.1

6.7

11.0

8月

33.3

4.9

10.6

9月

27.5

3.3

10.1

10月

18.7

2.6

9.0

11月

7.3

1.5

7.4

12月

-1.8

0.9

6.5

材料3:吐鲁番地区四个气象观测站的分布图和四个气象观测站4天最高气温对比观测结果图。

(1)材料1中吐鲁番出现高温,最可能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2分)(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著名瓜果之乡的有利自然条件是(2分)(  )

A.昼夜温差大               B.降水稀少

C.有灌溉水源               D.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3)一般来说,四个气象观测站每天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分析其原因?(6分)

(4)据图分析吐鲁番地区日最高气温的分布特征?历史上,吐鲁番气象观测站两次出现47.7℃的高温,请结合图中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艾丁湖底可能达到的最高气温?(6分)

解析:第(1)题,受位置、地形等的影响,吐鲁番地区成为我国气温较高的地方,但是某一时间的极端高温最可能与高压有关。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材料中未反映。第(3)题,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虑。第(4)题,地势越低,气温越高;根据4个气象观测站4天最高气温对比观测结果分析吐鲁番气象站与艾丁湖气象站温差情况,计算两地温差。

答案:(1)D (2)D

(3)午后2~3点。 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个过程需2~3个小时,因此到气温达到最高时为午后2~3点。

(4)吐鲁番地区各地随海拔的降低最高气温规律性的升高。  吐鲁番站和艾丁湖底之间的温差有2.6~3.6℃之间的变化幅度,吐鲁番气象观测站出现47.7℃的高温时,艾丁湖底当时的最高气温约在50.3~51.3℃之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以下文章及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惊人之问。布朗以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消费400千克为测算依据,算出我国在21世纪30年代,粮食总需求量约7亿吨左右,总供应量为3.63.7亿吨左右,从而预测中国粮食缺口将达3亿吨,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结论。

材料一:

(1)中国21世纪初人均耕地由0.079公顷下降到0.067公顷。

(2)中国每年减少耕地约50万公顷且大部分为高产田。

(3)我国现有耕地中,23为中低产田,必须有大量投入。

(4)中国粮食生产灾率持续上升达60%左右。

(5)中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积达15%,受污耕地已达到2000万公顷。

(6)中国农业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手段落后,商品率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稳定。

材料二:

(1)中国中低产田占23,大力改造后,单产会大幅度提高。

(2)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潜力很大,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耕地100万公顷。

(3)我国灌溉面积仅占50%,如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环境,提高抗灾、救灾能力,就能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并保持稳定增长。

(4)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仅30%~40%,科教兴农,生物工程,良种化,防虫害技术推广后,可大幅度提高单产。

(5)我国现有耕地仅占国土面积10%左右,大量非耕地资源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6)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请就以上资料写一篇小短文,分析究竟谁来养活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