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0分)

材料一:丹麦哥本哈根地理位置简图(图6)。

材料二:2007年全球CO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表3)。

国家

CO2排放总量

(单位:亿吨)

人口总数

(单位:万人)

美国

28

30071

中国

27

132256

俄罗斯

6.61

14289

印度

5.83

109535

日本

4

12762

德国

3.56

8245

澳大利亚

2.26

1973

南非

2.22

4276

英国

2.12

6060

韩国

1.85

4828

                图6        表3

材料三: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7)。

(1)据材料二、三分析,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及CO2主要来源。(6分)

 

(2)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简述我国在控制CO2排放量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3)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原则和     ▲    原则。(6分)

材料四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4)根据材料四,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哪些应用?(3分)

 

材料五 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

(5)根据材料五,概括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材料六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6)根据材料六,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7)历史上,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石油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七:在这个世界上,就连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位于北纬35°到42°之间,夏威夷群岛的东北方向,距离加利福尼亚沿海1000英里的位置,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第八大陆”,应该叫做“太平洋垃圾涡旋”,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在这个垃圾“联合国”里,有来自美国的球鞋、中国的塑料袋、日本的渔网碎片、加拿大的集装箱外壳……

材料八:2009年12月7-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全球减排协议。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8)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七、八的人类活动。(9分)

 

(9)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八,指出我们对发展方式的选择,说明中国实现单位GDP碳排放目标的对策。(11分)

 

【答案】

(1)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全球气温波动上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了大约0.8℃(3分)。发达国家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国。(3分)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制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三点以上得8分)

(3)共同性(3分)     公平性(3分)

(4)应用:用作车轮的润滑油、用作照明的灯油、制作书画用的原料。

(5)变化: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均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能源消费开始超过能源生产。

(6)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加快了核能的使用。

(7)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8)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类活动。人类活动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但如果无视规律也可能带来挑战和威胁,垃圾“新大陆”就是对无视规律割裂联系的惩罚。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为全球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国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每点3分,共9分)

(9)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3分)

对策:①国家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3分)②要加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3分)③要引导公民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和习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分)④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分)(③④两点任选一点作答即可)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

  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

  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技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异向性的战略思想。

(1)

“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  ]

A.

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

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和应用

C.

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

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2)

下列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  ]

A.

多分辨率动态数据体系

B.

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

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

网络体系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

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

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全球问题

D.

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

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

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

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异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