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 公元前6世纪,我国某古城区人工水系(河水常年自流)雏形初现,至明末达到鼎盛,街巷、河道的总长比达100:78,河道多呈东南一西北向。清代到解放后,古城区内建筑增多,河道的总长缩短近47km。下图示意该古城区水系。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古城区最可能位于
A. 松嫩平原B. 宁夏平原C. 辽河平原D. 长江三角洲
【2】古城区河道数量及走向的设计目的是
A. 夏季通风散热B. 冬季防风保暖C. 提供灌溉水源D. 发展水产养殖
【3】清代到解放后,古城区河道长度缩短的主要原因是
A. 缓解城市内涝B. 人城水量减少C. 城区人口剧增D. 河道整治需要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根据材料分析河水常年自流,说明无结冰期,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D正确;而松嫩平原、宁夏平原、辽河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可能出现断流,A、B、C错误,D正确。
【2】该区域巷、河道的总长比达100:78,河道多呈东南一西北向,且由上题分析,该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古城区河道数量众多,水域面积宽广,夏季由于水体比热容大,增温慢,可以缓解酷暑;同时河道方向与夏季风方向一致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通风散热,故选A。
【3】根据材料,清代到解放后,古城区内建筑增多,河道的总长缩短近47km,说明人口迅速增加是导致河道变短的主要原因,C正确;A、B、D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