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说法正确的是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 甲乙B. 甲丙C. 乙丁D. 丙丁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旅游资源的欣赏。本问对语文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需看懂这首诗才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感受到的景象,“万壑有声含晚籁”中“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夏天景象(荞麦花是在6月份开),“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选C项。其余选项排除。
【题目】“二战”以来,全球已出现过三次产业转移,目前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制造业全球布局具有寻“成本洼地”而生的特点。下表结合就业人均GDP排名,少儿人口总数,同时考虑运输成本、政治风险、综合得分等因素,寻找第四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的“新大陆”。下表是对9个国家进行的数据统计。
国家 | 就业人均GDP排名 | 少儿人口总数排名 | 海岸线长度排名 | 物流效率排名 | 腐败感知指数 | 排名综合得分 |
印度尼西亚 | 4 | 2 | 1 | 4 | 3 | 16 |
菲律宾 | 3 | 6 | 2 | 7 | 7 | 25 |
甲 | 9 | 3 | 3 | 1 | 1 | 17 |
墨西哥 | 7 | 5 | 4 | 5 | 6 | 27 |
乙 | 5 | 4 | 5 | 8 | 4 | 26 |
土耳其 | 8 | 8 | 6 | 2 | 2 | 26 |
丙 | 2 | 1 | 7 | 6 | 3 | 19 |
阿根廷 | 6 | 9 | 8 | 9 | 8 | 30 |
越南 | 1 | 7 | 9 | 3 | 9 | 29 |
分析表格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国家可能是( )
A. 中国、巴西、俄罗斯 B. 巴西、俄罗斯、中国
C. 美国、巴西、印度 D. 印度、巴西、美国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向甲国转移
B. 产业转移可能由发展中国家转回发达国家
C. 腐败感知指数会影响产业转移的内部交易成本
D. 乙国存在过度城市化问题
【题目】 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下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数据。
读表,回答下列小题。
2002年 | 2012年 | 年均增长 | |
城镇化率(%) | 30.09 | 52.57 | 3.01% |
户籍人口比率(%) | 27.89 | 35.29 | 2.38% |
举家迁移比率(%) | 22.38 | 20.66 | -0.80% |
城市建成区面积(km2) | 25 973 | 45 565 | 5.78% |
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 )
A. 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慢B. 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 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D. 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
A. 城市人口增长过快B. 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 城镇土地扩张过快D. 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题目】下表为2004—2018年春节黄金周的气温城乡差与其背景场(春节黄金周前后2—3周的平均)的对比表。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 | 日平均温度差(℃) | 日最高温度差(℃) | 日最低温度差(℃) |
哈尔滨 | ﹣0.65 | ﹣0.31 | ﹣1.14 |
北京 | ﹣0.64 | ﹣0.45 | ﹣0.83 |
郑州 | ﹣0.50 | ﹣0.66 | |
三亚 | +0.48 | +0.66 | +0.42 |
注:“﹣”代表“低”,“+”代表“高”;郑州“日最高温度差”缺少数据。
【1】把气象条件排除在外,与表中所示城乡温度差异变化关系最直接的是
A. 烟花爆竹燃放 B. 区域植被覆盖
C. 人口流动迁移 D. 节日鲜花上市
【2】影响三亚春节周气温城乡差与其背景场对比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 历史因素 B. 政治因素
C. 地理环境因素 D. 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