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读图10-2,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思路点拨】本题以北欧波罗的海北部区域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地理特点。逐题分析如下:
【参考答案】(1)66.5°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此范围内昼夜交替消失。
(2)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主要位于河流中上游。
(4)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读图和表,完成: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5′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该地纬度为
A.3°26'N B.10°N C.20°N D.23°26'N
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为
A.1 B.2 C.3 D.4
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吻合最完整的是
A.春分至立夏 B.芒种至小暑 C.小满至夏至 D.小暑至处暑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统计表。读图和表,完成12~14题。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8′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12.该地纬度为( )
A.3°26′N B.10°N
C.20°N D.23°26′N
13.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在一年内出现的频次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4.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相吻合的是( )
A.春分至立夏 B.芒种至小暑
C.小满至夏至 D.小暑至处暑
读某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图9)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图10),完成问题。
【小题1】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情况与图示类型相吻合的是
A.埃及 | B.中国 | C.德国 | D.新加坡 |
A.Ⅰ | B.Ⅰ和Ⅱ | C.Ⅱ | D.Ⅲ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