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0年6月23日至10月23日,挪威人奥斯兰和他的团队利用一艘帆船完成了环北冰洋的航行,有力地说明北极冰融化的程度。
1、6月23日帆船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发,其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说出该渔场的名称及主要成因________。当他们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航行,途中看到典型的峡湾地貌景观,其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
2、第①段航行结束时,来到了港口摩尔曼斯克(约68°N),分析其终年不冻的原因________,简述第②段航行期间经过的沿岸陆地所属的干湿地区及成因________。
3、奥斯兰选择6-10月进行环北冰洋航行的原因________,第②段航行期间帆船速度明显放慢的原因是________。
4、试描述在第②到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5月奥斯兰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提到:“1990年我和两位朋友进行第一次极地探险。那个时候,冰盖比较厚实,经常能看到3到4米厚的冰盖。然而到了2007年我们重访北极地区,测量冰盖的厚度,得到的结果是多数地区在1.5到2米之间。”北极冰大量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事实依据,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对流层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解释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________________
6、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台风影响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缓解温室效应的对策。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冰川作用形成 2、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湿润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蒸发量仍然小于降水量。 3、夏季气温高,白昼时间长;航线前进方向是自西向东,而风向是极地东风带控制,所以逆风而行速度明显变慢。 4、摩尔曼斯克在第②到第③段航行期间昼长夜短,且昼渐短,至9月23日昼夜平分;此后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5、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放射能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能使大气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近地面气温升高,而失散到宇宙的很少,从而加剧全球变暖。 6、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会使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会引起土地盐碱化等。②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中低纬海区台风频度和强度增加,范围扩大,还会加剧传染病的流行。对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任答两点得2分) |
读图12 “我国2010年12月23日12时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3分)
(1)根据下表中的上海天气数据,描述23日~24日上海天气变化特点。
日期 | 阴晴现象 | 气温 | 风向 | 风力 | |
23日星期四 | 白天 | 多云 | 最高温13℃ | 西风 | 3~4级 |
夜间 | 多云 | 最低温7℃ | 东北风 | 3~4级 | |
24日星期五 | 白天 | 小雨 | 最高温6℃ | 东北风 | 4~5级 |
夜间 | 雨夹雪 | 最低温1℃ | 北风 | 4~5级 |
(2)导致上海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为________(填名称),图13中的________(选择填空)图反映了此天气系统。
(3)图12中,北京的主要风向为________,风力比上海________,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甲、乙两处的天气系统,指出形成这种海陆气压分布形势的主要原因。
(5)24日某同学计划乘坐飞机到北京,根据天气状况,他应当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