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A. E处气温比H 处高 B. F处气压比G处低
C. 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 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2】
A. 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 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 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 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3】
A. 当①②表示内力作用时,G为岩浆岩
B. 当H为岩浆时,G是沉积岩
C. 过程①和②能够引起地形变动,过程③和④不会引起地形变动
D. 该循环时间较短时,多发生地质灾害
【4】
A. 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 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 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 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答案】
【1】B
【2】A
【3】D
【4】B
【解析】试题分析:
【1】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E处位于高空,气温比H处低,A错。F处位于高空,气压比G处低,B对。气流②由高压吹向低压,无法判断方向,C错。对流层顶部平均是12千米,E处的高度不可能是120千米,D错。
【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环节①表示降水,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A对。环节②是地表径流,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水分,B错。环节③表示蒸发,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C错。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有关,遇地形阻挡,多地形雨,D错。
【3】如果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则 当①②表示内力作用时,G可能为岩浆岩,也可能是变质岩、岩浆,A错。当H为岩浆时,G是变质岩,B错。过程①和②能够引起地形变动,过程③和④也会引起地形变动,C错。该循环时间较短时,说明变化剧烈,多发生地质灾害,D对。
【4】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南半球只有中低纬度环流, 洋流①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A错。洋流②位于中纬度地区,为西风漂流,B对。洋流③是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C错。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D错。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