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5‰.如图为北京市2011~2014年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011~2014年北京市( )
①常住外来人口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程度
②常住人口增加反映出环境承载力增大
③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变化大于常住人口增速变化
④常住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分析 外来人口一般以青壮年为主,所以能够减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北京常住人口增加,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但并不能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主要和资源、科技、经济、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5‰,属于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同时低于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
解答 解:2011~2014年北京市①常住外来人口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确;②环境承载力主要和资源、科技、经济、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错误;
③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变化大于常住人口增速变化,正确;④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5‰,属于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同时低于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人口数量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图中粗实线是布哈河下游A地水文站在2011年的某次降水事件后测得的水文曲线.请问该水文站在1995年时与该次降水特征极为相似的降水过程下,所测得的水文曲线最有可能是( )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河流水位较低,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近年,广东省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变低.此表为“2013年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与咸潮发生次数和时间统计数据”.
材料二:如图为“2013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变化图”
(1)根据表分析,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多发的季节是夏秋季节,两地风暴潮多发的共同原因主要有夏秋季节台风多发;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喇叭状海湾或河口..
(2)风暴潮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淹没沿海城镇和农田;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措施;危害海上油田开发..
(3)2013年珠江口咸潮主要发生于冬季(填季节),其原因主要有冬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水位低;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偏高,海水倒灌;无序挖沙致使珠江下游河床变低..
(4)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有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完善预警体系;建立沿岸防灾应急系统;加强沿海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与自救能力..
材料一:当河流水位较低,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近年,广东省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变低.此表为“2013年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与咸潮发生次数和时间统计数据”.
地点 | 风暴潮 | 咸潮 | ||
次数 | 具体时间 | 次数 | 具体时间 | |
杭州湾 | 3次 | 7月12-13日 8月21-22日 10月6-7日 | 2次 | 8月21-23日 10月4-6日 |
珠江口 | 3次 | 7月1-2日 8月13-15日 9月21-23日 | 4次 | 12月12-15日 1月6-10日 1月23-24日 2月19-26日 |
(1)根据表分析,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多发的季节是夏秋季节,两地风暴潮多发的共同原因主要有夏秋季节台风多发;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喇叭状海湾或河口..
(2)风暴潮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淹没沿海城镇和农田;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措施;危害海上油田开发..
(3)2013年珠江口咸潮主要发生于冬季(填季节),其原因主要有冬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水位低;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偏高,海水倒灌;无序挖沙致使珠江下游河床变低..
(4)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有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完善预警体系;建立沿岸防灾应急系统;加强沿海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与自救能力..
14.图为“某种自然灾害引发道路破坏方式统计图”,该种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 | 干旱 | B. | 地震 | C. | 洪涝 | D. | 泥石流 |
7.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旱涝灾害 | B. | b--农作物品种少 | C. | c--水源 | D. | d--光照不足 |
4.下面对该城市功能区描述正确的是( )
A. | 高新产业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小 | |
B. | 化工产业区的合理性体现为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 | |
C. | 轻纺产业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离市区太近 | |
D. | 化工产业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位于市区冬季风的上风向 |
5.南亚地区的黄麻主要分布在( )
A. | 德干高原 | B. | 喜马拉雅山区 | C. | 恒河下游地区 | D. | 印度河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