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图16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2分)
2010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发生了较严重的冬春连旱。专家评价此次大旱已经达到“极端气候”标准, 50年一遇大旱 。
(4)写出旱灾带来的主要影响,简述为了减少本次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4分)


(1)②区。该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2分)
(4)影响:地表(河湖)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土壤墒情变差);农作物缺水;生产生活用水缺乏(人畜饮水困难)。(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2分)
措施:国家政策支持(或:政府大量资金投入),跨区域调水,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合理灌溉。(每点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共2分)

解析(1)根据图示:②区旱灾最严重。主要原因是该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所以②区以春旱为主,③区以伏旱为主。
(3)①区位于东北地区,春旱带来的次生灾害是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为遥感技术。
(4)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治。旱灾的主要影响是地表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农作物缺水;生产生活用水缺乏。措施有国家政策支持,跨区域调水,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合理灌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料一:国家“十一五”规划重新划定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10个省(市)。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生产力高。但是1998-2005年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686.7万公顷,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为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主要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和内蒙的部分,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林木生产基地,但不合理的农业发展也带来了农业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资料二:中国部分地区行政区示意图

资料三:长江三角洲部分省市与黑、吉、辽三省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2006年)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2006年)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资料四: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动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江苏

福建

山东

种植业比例

-+

林业比例

-+

牧业比例

+-

+-●

渔业比例

+●

农业结构变化率(℅1978~2005年)

36.3

35.19

56.95

20.9

16.37

14.45

52.05

注“+”代表上升   “-”代表下降 “●”代表稳定。农业结构变化率数值越大,变化幅度越大。

 (1)在上图中用已有斜线图例描绘出东部地区未描绘省区的范围。

(2)依据资料三,东北地区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长江三角洲地区         (高或低),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黑龙江省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浙江           (高或低),最主要原因是          。

(3)资料四中,反映出同一年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北方农业结构的变化幅度          (大于或小于)南方;种植业几乎都呈       趋势;牧业、渔业大致呈上升趋势;林业变化不大。

(4)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       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局做出不再开垦三江平原荒地的决定,其生态意义有哪些?               

(5)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的农业结构应分别以           业、

业为主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1:矿产资源的储产比表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储消比反映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及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保障程度。

矿产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铁矿石

锰矿石

铬矿

铜矿

锌矿

铝土矿

钨矿

稀土矿

钾盐矿

静态保障年限

储产比

世界

43

228

64

141

100

257

27

24

189

87

1012

327

中国

15.3

113

44.2

48.3

23.3

18

32.1

14.3

32.1

31.9

324

242

储消比

中国

11.6

113

44.2

39.2

21.6

4.1

12.5

19.1

30.5

62.2

1135

14.5

注:世界储产比约等于储消比。

材料2:下图为工业化过程中世界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模式图。

材料3:下图为典型发达国家人均能耗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图。

(1)材料1反映我国矿产资源静态保障程度的总体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据材料2可知,进入工业化阶段后,世界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呈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世界人均资源消费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典型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人均能耗却保持了平稳增长,你认为这些国家在降低人均能耗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我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应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4分)

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13分)

资料料一:国家“十一五”规划重新划定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10个省(市)。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生产力高。但是1998-2005年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686.7万公顷,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为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主要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和内蒙的部分,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林木生产基地,但不合理的农业发展也带来了农业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资料二:中国部分地区行政区示意图

资料三:长江三角洲部分省市与黑、吉、辽三省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2006年)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2006年)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资料四: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动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江苏

福建

山东

种植业比例

-+

林业比例

-+

牧业比例

+-

+-●

渔业比例

+●

农业结构变化率(℅1978~2005年)

36.3

35.19

56.95

20.9

16.37

14.45

52.05

注“+”代表上升   “-”代表下降 “●”代表稳定。农业结构变化率数值越大,变化幅度越大。

 (1)在上图中用已有斜线图例描绘出东部地区未描绘省区的范围。(2分)

(2)依据资料三,东北地区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长江三角洲地区         (高或低),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黑龙江省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浙江           (高或低),最主要原因是          。(4分)

(3)资料四中,反映出同一年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北方农业结构的变化幅度          (大于或小于)南方;种植业几乎都呈       趋势;牧业、渔业大致呈上升趋势;林业变化不大。(2分)

(4)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       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局做出不再开垦三江平原荒地的决定,其生态意义有哪些?                (3分)

(5)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的农业结构应分别以           业、

业为主(2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