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9年8~9月间,从天津塘沽至河北省黄骅以南的60多千米的沿海发生了国内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养虾及海上捕捞等直接损失达1.8亿元。1998年9月份的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到10月10日,天津市的秋虾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1.8%。

  材料二  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睛雨表”1998年9月18日,在渤海发现了面积约为3000平方千米的赤潮,这又一次给生活在渤海湾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材料三  1989年8~9月和1998年9月渤海湾赤潮的范围见图。

(1)分析渤海赤潮发生和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2)渤海赤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渤海地区经济损失严重,更严重的后果是渤海海洋生态遭到破坏。下列有关海洋生态破坏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会导致海洋生态破坏

B.围海造陆只是对海岸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会造成海洋生态破坏

C.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会导致海洋生态破坏

D.海岸工程建设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

(3)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破坏的有

[  ]

A.海洋运输活动
B.沿岸工程建设
C.开辟海滨浴场
D.建设防潮堤岸
答案:
解析:

  (1)答案:渤海是一个近乎封闭的浅海,自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1)答案:渤海是一个近乎封闭的浅海,自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倾倒废弃物,使沿岸海域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生,有害藻类得以爆发性繁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赤潮方面的知识。渤海赤潮的发生主要是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倾倒废弃物,使沿岸海域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含N,P,K,C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生,有害藻类得以爆发性繁殖,从而造成赤潮发生。渤海平均水深18米,面积9.7万平方千米,是一个近乎封闭的浅海。渤海水体全部交换一次,至少需要40年的时间。随着渤海沿岸经济的发展,随意排污、违章倾废、盲目建设等,致使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渤海每年至少要承受陆地的28亿吨污水和7O万吨的污染物,故渤海的水质日益恶化,导致赤潮频生,且面积不断扩大。如果我们还在不断地向大海排污倾废,渤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桶。所以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来自工业倾废和城市排污。

  拓展延伸: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必须明白赤潮的发生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海域比较封闭;二是向海洋中过度排污,导致蓝藻赤藻过度生长。

  本题解题的技巧点是仔细观察地图便可以发现渤海是一个近乎封闭的浅海。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有人为原因又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围海造陆、海岸工程建设通常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海岸形态发生改变,进而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要知道人为原因可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变化也可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本题的技巧点是用排除法A,B,D三个选项排除掉。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选择性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沿岸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所以本题目中B项是正确的。关于沿岸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主要是:工程建设较短时期内使局部海岸发生激烈变化,使生物无法适应,从而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本题的技巧点是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A、C、D选项。解题易错点是认为海洋运输活动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破坏,这种把海洋运输活动等同于偶发性油泄漏事故的观点是错误的。

  拓展延伸:本题的关键点是深刻掌握海洋生态破坏的几种原因,明白工程建设如果缺乏科学考证,较短时期内使局部海岸发生激烈变化,使生物无法适应,从而可能导致人为的破坏海洋生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