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3时和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旗杆的影子分别指向( )A. | 西北、正北和东北 | B. | 正西、正北和正东 | C. | 西北、西北和正北 | D. | 正北、东北和正东 |
分析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
解答 解:根据北京时间14点杆影最短判断此时这个地区的地方时是12点(正午),据此计算该地的经度是东经90度;根据正午时影子长是10米,而杆长是10.72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45度,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3时和14时,该地地方时为10时、11时、12时,日影分别是西北、西北和正北.
故选:C.
点评 该题考察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图表,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可用排除法作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如图为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甲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乙为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对比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乙图中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并简述解决措施.
(3)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D(选择填空)
①地广人稀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劳动力充足 ⑤耕地面积广大
A.②④B.②③⑤C.②⑤D.①③⑤
(4)说出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对比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甲 | 水稻 | 油菜、棉花等 |
乙 | 春小麦、玉米 | 甜菜、大豆等 |
(3)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D(选择填空)
①地广人稀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劳动力充足 ⑤耕地面积广大
A.②④B.②③⑤C.②⑤D.①③⑤
(4)说出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4.如图能正确表示“菲特”的天气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11.若在该年份甲天气系统势力较弱,则我国最可能( )
A. | 北涝南旱 | B. | 北旱南涝 | C. | 南北皆涝 | D. | 南北皆旱 |
18.下列关于Ⅰ、Ⅱ两层的正确说法是( )
A. | Ⅰ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 |
B. | Ⅱ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 |
C. | Ⅰ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 |
D. | Ⅱ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
8.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 B. |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 ||
C. |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 D. |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
15.岩石圈位于( )
A. | ①顶部 | B. | ②的全部 | C. | 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 D. | ③外部 |
12.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 | ③④ | B. | ②④ | C. | ①② | D. | ②③ |
8.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 | 廉价劳动力 | B. | 矿产品 | C. | 粮食 | D. | 工业制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