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为“1949—1989年中国洪水频次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1949-1989年中国洪水频次的分布特点。

(2)与辽宁省相比,说出广东省洪水频次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气候成因。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千米。

(3)分析加剧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1)西部地区洪水频次低,东部地区洪水频次高;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平原地区洪水频次较高;极大值出现在珠江下游地区或广东省境内,达20-25次。

(2)最高的频次高;较高的相同频次分布范围广。 年降水量大,雨季长或多暴雨。

(3)河流上游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排水不畅;中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解析】

本题以“1949—1989年中国洪水频次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考查广东省洪水频次的主要特点及其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中国洪水频次的分布特点。直接读图归纳,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洪水频次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平原地区洪水频次较高;极大值出现在珠江下游地区或广东省境内,达20-25次。

(2)广东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开始的早,结束的晚,年降水量较丰富;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故较高的相同频次分布范围广,最高的频次较高。

(3)据材料分析可知,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千米,说明了河流上游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排水不畅;中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

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