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地质作用类型及现象中,你认为属于外力作用范畴的是( )
A. 地震 B. 火山活动 C. 黄土高原的形成 D. 岩石的变质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季风水田农业 B. 乳畜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D. 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A. 价格低廉 B. 减耗保鲜 C. 绿色优质 D. 品种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心果是一种深根树种,喜光、抗寒、耐旱、耐贫瘠,但不耐潮湿,怕积水,对土壤适应性强。生长季节要求平均气温为24—26qC,冬季能耐短暂的- 30℃严寒。幼树进入结果年龄较晚,若是播种幼苗需7—8年开始结果,一般株产坚果30公斤左右。开心果落花落果重,一般坐果率(果树上结果数占开花总数的百分率)为20%一30%,且有大小年。开心果果实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元素,具有低脂肪、低卡路里、高纤维的显著特点。
材料二 开心果原产于伊朗,我国栽培虽然历史悠久,但多为零星种植,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喀什、阿克苏地区。下图为新疆开心果主要种植区位置示意图。
(1)与新疆天山以北相比,说明喀什有利于开心果生长的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
(2)我国市场开心果价格达75元/千克,且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分析我国市场开心果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可在黄土高原试种开心果,说明其可行性________。
读“五国人口变化情况数据表”,回答问题
(1)、这些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印度的自然增长率为 。
(2)、目前埃及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型,韩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
(3)、尼日利亚等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对该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4)、德国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对该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该图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后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③比①国家0~14岁人口比重
A. 约高6% B. 约低6%
C. 约高1% D. 约低1%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关于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断层 B. 外力作用能形成各类岩石
C.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重力能 D. 外力作用可以形成化石
二战以来,全球已出现过三次产业转移,目前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制造业全球布局具有寻“成本洼地”而生的特点。下表结合就业人均GDP排名,少儿人口总数,同时考虑运输成本、政治风险,综合得分等因素,寻找第四轮产业转移浪潮中的“新大陆”。下表是对9个国家进行的数据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国家可能是
A. 中国、巴西、俄罗斯 B. 巴西、俄罗斯、中国
C. 印度、巴西、美国 D. 美国、巴西、印度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向甲国转移
B. 产业转移可能由发展中国家转回发达国家
C. 腐败感知指数会影响产业转移的内部交易成本
D. 乙国存在过度城市化问题
3.全球最大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商富士施乐公司总裁山本忠人表示,就越南的经营环境而
言,目前有很多优于中国的地方,因此越南将是未来供应全球市场的生产据点,但是他又说我
们仍需要中国的工厂,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
A. 劳动力素质高 B. 基础设施水平高 C. 政策更优惠 D. 市场规模大
图中M表示我国某城镇2010年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影响该城镇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2.该城镇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郊的“都市农业”,以下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部门有( )
A.观光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房地产业 D.水稻种植业
名为“Arctic Harvester(北极收割机)”的概念设计获得了2013年Jacques Rougerie基金会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之“海洋建筑与创新”类别第一名。“北极收割机”温室是一个漂浮的半圆建筑,本质是可循环利用的无土栽培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利用营养丰富的冰山淡水资源进行大规模水培农业生产,为当地居民供给新鲜水果和蔬菜,帮助原本贫瘠的冰川国家改善生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收割机示意图
1.“北极收割机”温室
A. 可以跟随冰山移动 B. 全年依靠太阳能提供能源
C. 能够在全球范围推广 D.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2.制约“北极收割机”温室迅速推广的关键因素是
A. 劳动力数量 B. 经济效益 C. 科技水平 D. 市场需求
3.“北极收割机”温室,其设计出发点主要面向应对
A. 大气污染 B. 淡水资源短缺 C. 粮食安全 D. 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