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3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下列各种自然灾害中,成因相同的是
A.地震与台风 B.台风与洪水
C.“非典”与高温 D.高温与干旱
D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灾情的发生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各地纷纷捐款、捐物。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抗洪第一线指导抗洪抢险。由于各项措施得力,没有出现大的险情。据此回答16题:
1.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关于淮河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是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③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④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
⑤淮河以北的水果为柑橘,以南为苹果
[ ]
2.我国各地的雨季、汛期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的。一般来说,夏季风弱则
A.南方雨季长,易形成南涝北旱
B.南方雨季短,易形成南旱北涝
C.南北方雨季和汛期都短,全国普遍干旱
D.南北方雨季和汛期都长,全国洪涝严重
3.此次的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是因为
A.淮河流域受副高控制
B.南方来的暖湿气流较强
C.西北风较强
D.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
4.此次的淮河流域的降水属于
5.这次的江淮地区的暴雨还在一些山区诱发了泥石流、滑坡,这说明
①暴雨和泥石流、滑坡之间有必然联系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暴雨是诱发泥石流、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暴雨与泥石流的发生时间相同纯属巧合
6.这次的淮河洪水,并没有像以前的洪水来临时那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更加理智,也更加科学。我国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南水北调研究自五十年代开始,总体布局被设计为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2003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的构想从此开始变为现实。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十五”期间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东至上海市,由西向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共9个省市区,管道全长4000公里。回答下题
(1)
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
A.
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
B.
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
C.
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
D.
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都经过的省区
江苏
浙江
西藏
广东
(3)
两工程建设共同具有的意义有
资源的合理调配
缩小东西差异
民族团结
缩小南北差异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十五”期间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东至上海市,由西向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共9个省市区,管道全长4000公里。回答下列各题
A.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
B.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
C.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
D.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江苏 B.浙江 C.西藏 D.广东
A.资源的合理调配 B.缩小东西差异 C.民族团结 D.缩小南北差异
1.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
2.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都经过的省区
3.两工程建设共同具有的意义有
读下面有关材料和图3-5、图3-6,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越过了1/3。据海关统计,2004年头四个月我国原油进口达到4 777亿吨,预计全年原油进口量将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
材料二:
图35 中国石油供需演变及未来(预测)石油供需平衡
材料三:
图3-6 来自世界各地的石油占我国进口的比重示意
(1)来自西亚地区的石油占我国进口的比重约为___________%以上,挪威的原油主要产自___________地区。
(2)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
①海运条件优越 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国防安全的需要 ④石化发达的城市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4)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