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 茂盛。下图为“仙女圈”景观图及非洲南部局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学术界关于“仙女圈”成因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 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潮湿,多以草类植 物为食。一般白蚁莱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 下,且多分布在抓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 右,雨期极短,“仙女圈”士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推测,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 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 结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
(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
(3)推测纳米布沙漠白蚁外出觅食时间规律。
(4)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请你为尤尔根斯的观点提供论据支持。
【答案】(1)(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交替影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而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白蚁喜湿,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昼伏夜出。该地区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白天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夜间地表凉快,利于白蚁外出觅食。
(4)该地干旱缺水,雨期短,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其中央“荒漠化”能减少植物截留雨水及其蒸腾,使雨水更多下渗至更深、更冷的土层,减少水分损耗,增加地下水量,保障深居地下的白蚁巢穴附近土层潮湿及其旱期时的水源;同时,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促进了“仙女圈”附近草类的茂盛生长,从而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关键词:地下更冷、更湿;食物来源)
【解析】
以区域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区域气候成因及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原因,难度较大。分析区域气候地理现象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地势及下垫面性质入手,密切关注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此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1)根据材料得知,纳米布沙漠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出现气流难以上升的现象,解析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分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受东南信风带控制,且位于背风坡,信风越过山地,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气流不易上升。
(2)根据材料白蚁巢穴在地表5米以下,主要从白蚁的习性和沙漠环境分析。纳米布沙漠白天升温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温度较适宜白蚁生长。沙漠地区,地表水下渗量大,地下水分较多,环境较湿。地下较湿润,升温慢,适宜白蚁居住。
(3)推测类题目主要根据动物习性和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白蚁主要居住在地下,白天地表温度高,所以白天不外出。夜间降温快,地表比地下凉爽,适合外出地表觅食。
(4)解读区域特有地理现象,主要从引起区域变化的关键因素入手,材料提示白蚁与“仙女圈”形成有关,最关键的是白蚁啃食植被。植被少导致区域荒漠化加剧,但沙漠加大地表下渗量,使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分较充足,进而保障白蚁的生存。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保障周边地区地下水分,所以仙女圈周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白蚁提供充足食物。
涉及事物与问题 | 答题要素与思路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 |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
明确主导要素的变化 | 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 |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 |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
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