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从春秋时期开始,太湖沿岸人 们利用这种技术,在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如下图),控制太湖南部灌溉与排水。2016 年 11 月 8 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古人选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 )
A. 当地竹子和木头丰富 B. 竹子和木头结实耐用
C. 竹子和木头质量轻,便于运输 D. 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
【2】有关溇港灌溉与排水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 溇港南宽北窄,为获得更多水源 B. 溇港南宽北窄,为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
C. 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关闭 D. 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关闭
【3】当时溇港大量建设,对该流域产生的影响是( )
A. 旱涝灾害加剧,农业损失变大 B. 年降水量增多、降水变率减小
C. 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 D. 地下水量增加,地下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
【1】 D
【2】 B
【3】 C
【解析】
【1】根据材料分析,“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因此,古人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选D。
【2】溇港南宽北窄,可以起到狭管效应的作用,使得流水出处流速加快,从而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打开泄洪;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开闸放水。据此选B。
【3】当时溇港的建设,减轻旱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使用竹、木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植被减少,空气湿度变小;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据此选C。
本题注意读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在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太湖平原”等,知道该技术实际是竹木分离的造田技术。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度东北部某水稻种植区多年降水量(单位:mm)资料和印度图
年份 | 1 月 | 2 月 | 3 月 | 4 月 | 5 月 | 6 月 | 7 月 | 8 月 | 9 月 | 10 月 | 11 月 | 12 月 |
1965 年 | 0 | 13 | 10 | 36 | 15 | 130 | 405 | 290 | 170 | 64 | 3 | 5 |
1966 年 | 28 | 10 | 18 | 0 | 53 | 112 | 371 | 356 | 264 | 81 | 76 | 8 |
1967 年 | 13 | 20 | 10 | 36 | 15 | 130 | 405 | 290 | 170 | 64 | 3 | 5 |
1968 年 | 15 | 56 | 18 | 20 | 13 | 28 | 322 | 510 | 109 | 52 | 0 | 0 |
1969 年 | 25 | 25 | 3 | 0 | 0 | 8 | 218 | 244 | 158 | 0 | 20 | 10 |
材料二:茶树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耐酸怯碱。印度人有饭后喝奶茶的习惯,用产于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阿萨姆溪谷坡地一带的阿萨姆红茶与牛奶配合制成的奶茶在印度最受欢迎。图中 M 地为阿萨姆红茶产区,当茶价大幅上涨时,单一性茶园快速涌现,同时出现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未经科学规划,见山就开,见树就砍,物种单一,导致茶园自然调控功能遭受破坏,抵御病虫害能力降低,化肥、农残,品质下降等的“成长的烦恼”。于是当地茶农便在茶园里套种了不同树木来解决这种烦恼。
(1)从表中数据归纳印度东北部水稻种植区降水的特点。
(2)简述M地适宜种植阿萨姆红茶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
(3)中国与印度都盛产茶叶,近年一到春茶上市,一边是(浙江)龙井、(河南)信阳毛尖等品牌茶叶屡屡爆出每斤10万元以上的高价,而另一边则是广大茶农入不敷出。试对我国茶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