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小题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1】
(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小题1】B 解析:
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出关与毕侍郎①笺(清)洪亮吉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②,涂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阴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③之遗笺尚存;披其繐帷④,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⑤,经月而难痊;昌谷⑥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恤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成,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⑦。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⑧,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祀⑨,亦盛事也。
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庵廉使、东友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可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⑩。
【注】 ①毕侍郎:毕沅,乾隆时进士,官至湖广总督。②衖,同“巷”。 ③阿妳:母亲。④繐帷:灵账。 ⑤相如病肺: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如糖尿病,古人误以为肺病。⑥昌谷:唐朝诗人李贺 ⑦论髓:即沦肌浃髓,比喻感受之深。⑧旐:画龙蛇的旗,此指出丧时的灵旌。⑨风兹来祀:即劝勉后人。风“同讽”,劝。⑩率启:草率地禀告。不宣:不尽,即书不尽意的意思,旧书信的结尾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毕侍郎“高风厚谊”的一组是(3分)( )
①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②生则为营薄宦
③省其遗言,为之堕泪 ④死则为恤衰亲
⑤复发德音,欲梓遗集 ⑥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之遗笺尚存。(3分)
(2)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3分)
出关与毕侍郎①笺(清)洪亮吉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②,涂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阴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③之遗笺尚存;披其繐帷④,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⑤,经月而难痊;昌谷⑥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恤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成,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⑦。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⑧,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祀⑨,亦盛事也。
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庵廉使、东友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可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⑩。
【注】 ①毕侍郎:毕沅,乾隆时进士,官至湖广总督。②衖,同“巷”。 ③阿妳:母亲。④繐帷:灵账。 ⑤相如病肺: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如糖尿病,古人误以为肺病。⑥昌谷:唐朝诗人李贺 ⑦论髓:即沦肌浃髓,比喻感受之深。⑧旐:画龙蛇的旗,此指出丧时的灵旌。⑨风兹来祀:即劝勉后人。风“同讽”,劝。⑩率启:草率地禀告。不宣:不尽,即书不尽意的意思,旧书信的结尾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易:改换 | B.盖相如病肺病:疾病 |
C.复发德音,欲梓遗集。梓:出版 | D.必乖余之旨趣矣。乖:背离 |
①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②生则为营薄宦
③省其遗言,为之堕泪 ④死则为恤衰亲
⑤复发德音,欲梓遗集 ⑥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A.文章开始写旅途匆匆行踪,挚友新亡,心中苦悲;但作者没有孤立地去写这种心情,而是在描述沿途景象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了哀伤之情。 |
B.文章第二段将料理丧事的经过写得比较简单,但在泛泛地讲述事情时将丧事的处理和对挚友的回忆、评价、悼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
C.信中说:“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即是对黄仲则刻苦作诗的赞扬,也是对他不爱护身体的委婉批评。平日这样刻苦作诗,临终时必然对自己的诗作非常重视了,所以信中又说:“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 |
D.这封信感情诚挚,用典贴切,生动感人,从中不仅可以学习为文之法,也可以学习为友之道。 |
(1)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之遗笺尚存。(3分)
(2)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予。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3分)()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5分)
(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5分)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予。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讼:诉讼 |
B.没于石勒没:俘虏 |
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比:比较 |
D.俄而有诏原之原:原谅 |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③⑥ | D.①②④ |
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 |
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 |
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 |
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 |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5分)
(2)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各组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句子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②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
B.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①②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见诛:被诛杀。⑤贷:宽恕。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仆岂敢怀私忿哉!
【小题4】.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要说一说。(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见诛:被诛杀。⑤贷:宽恕。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虽(虽然)同席不交谈 | B.乃(于是)跪请曰 |
C.但(只)乞贷妻子 | D.因涕(眼泪)泣勉以忠义 |
A.乡为(为了)生死而不受 | B.山恋为(由于)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
C.后子仪代思顺为(担任)将 | D.项为(因为)之强 |
仆岂敢怀私忿哉!
【小题4】.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要说一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