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 (a)所示,小明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图(d)、(e)是他研究获得的两种声音的波形,由图形可知,图_____是噪声的波形。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中传播。而他招手产生的振动,人听不见的原因是_____。
物理学上规定标准大气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如图是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_____的性质制成的,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此时它指示的温度是_____。
如图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甲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乙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
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一些酒精,取出后,发现温度计示数将_____(升高/降低/不变),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但过一段时间温度计示数又将_____(升高/降低/不变)。
图是生活中晾衣服的几种情景。比较A、B两图,应是B图干得快,原因是_____造成水的_____快;比较E、F两图应是E图干得快,原因_____是造成水的_____快。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_____与振动的_____的关系。
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
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且油在上面醋在下面,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只有当油下面的醋全部_____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20℃时,一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离敲击的时间为1.2s,则这条直铁管长为_____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