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此时氨的内能是通过_____方式减少的。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填物态变化名称)
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这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是( )
A. 一定是串联 B. 一定是并联
C. 串联、并联都可以 D. 无法判断
将灯L1、L2串联在某电路中,发现灯L2比灯L1亮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L2的电流比L1大 B.通过L2的电流比L1小
C.通过两灯的电流一样大 D.无法比较通过两灯的电流大小
一天,小熊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如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__(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作处理,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2)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__(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__(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3)小熊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__(选填“变大”成“变小“),这是因为酒精蒸发__(选填“吸热”成“放热”)造成的。
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适当烤一下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A. 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 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 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D. 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如图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如图所示是一种视力有缺陷的眼球成像的示意图.这种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需要佩戴的透镜分别是( )
A. 远视眼、凸透镜 B. 远视眼、凹透镜
C. 近视眼、凸透镜 D. 近视眼、凹透镜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