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B.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C. 放大镜的成像图 D. 近视眼的成像图
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 初夏早晨,小草上结出的露珠 B. 隆冬时节,飘落的白雪
C. 深秋早晨,枫叶上蒙上的白霜 D. 初春,河面上的冰慢慢消融
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汽车在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__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m/s。
如图所示,表示小欣同学用激光分别射向甲、乙两透镜后光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应是 ________透镜,乙透镜应是 ________透镜.(两空选填“凹”或“凸”)
下列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图甲虚线框中如果是一种透镜,则应该是凹透镜
B. 图乙中当AB棒左右运动时会生成电流,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C. 图丙为四冲程汽油机的吸气冲程,该冲程将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吸进气缸
D. 图丁中A管能喷出水,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看”世界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一只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高,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射,就像我们在大厅里拍手会听到回声一样,蝙蝠根据这种回声的方向和时间,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中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反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A. 提出问题 B. 猜想假设 C. 进行实验 D. 得出结论
(2)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_____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嘴巴
(3)如果图乙和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0.5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________次超声波,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反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________m;
(4)图丙中p2、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_____
A. 静止 B. 向左运动 C. 向右运动 D. 无法判断.
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显示如图所示的数字68,它的单位是______;该装置_________(填“能”与“不能”)减弱噪声。
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他发现蜡烛离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像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当把蜡烛向凸透镜的靠近时,要想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此时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当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发现蜡烛的位置在_______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蜡烛的像。
“请大家安静,现在准备考试!”监考老师要求考生减小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频率 D.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