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是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BB’为透镜主轴,试画出凸透镜的大致位置。
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为了新奇
B. 为了美观
C. 为了清洁房顶
D. 为了解暑降温。
投影仪是平面镜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A. 平面镜发出的 B. 像s′发出的 C. 平面镜反射的 D. 人的眼睛发出的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⑴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上,点燃蜡烛并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确定像的位置时,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____________的烛焰的像。
⑶从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处开始,向焦点移动蜡烛,在这过程中,像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像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⑷反复实验,得到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______________。
被观察物体,经过显微镜的物镜成一个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了,通过显微镜所看到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的(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插人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斜看起来向_____折了,这是光从_______射向_____时发生了折射。
河里行驶的小船,不论选择什么物体做参照物,它都是运动的。_____(判断对错)
如图是“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同一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的斜槽上由静止滚下,将木块在同一水平面上撞出一段距离.对图甲和图乙( )
A. 图甲钢球在高处出发时具有的势能较大 B. 图甲钢球在高处出发时具有的动能较大
C. 木块被撞出的距离较长,木块的势能较大 D. 钢球和木块在一起运动的过程中动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