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 B、清晨花草上出现露珠--汽化 |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 |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比饮料温度低,冰块吸收热量变成了液态,属于物体的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变干是因为湿衣服里的水吸收热量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水时,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很高,遇冷放热凝结成了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B、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变干是因为湿衣服里的水吸收热量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水时,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很高,遇冷放热凝结成了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在经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这是利用哪一种途径减弱噪声( )
A、在人耳处 | B、在声源处 | C、在传播过程中 | D、在人耳处和声源处 |
“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对自己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正常体温约为39℃ | B、体重约为450N | C、步行速度约为5km/h | D、脉搏约为70次/min |
在“2014年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智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48℃左右,人即可饮用,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主要是利用( )
A、海波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 B、海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 C、海波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 D、海波熔化吸热、液化放热 |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 B、(2)(4) | C、(3)(4) | D、(1)(3) |
如图所示,二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内装的是冰水.乙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现在把它们放在20℃的同一房间中,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内壁M结了一层霜,外壁Q结了一层霜 | B、内壁M结了一层水,外壁Q结了一层霜 | C、内壁M有水珠,内壁P有一层霜 | D、外壁N有水珠,外壁Q有一层霜 |
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1)春天,冰雪融化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出现的雾
(4)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1)春天,冰雪融化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出现的雾
(4)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1)(2) | B、(1)(4) | C、(2)(3) | D、(2)(4) |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液化 | B、先升华,后凝华 | C、先汽化,后液化 | D、先汽化,后凝固 |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扇风扇感觉凉爽,是因为扇风扇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 B、在南极考察站测量气温时要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 | C、下雪时护路工人可以通过在雪上撒盐的方法促使雪熔化,说明撒盐可以提高雪的熔点 |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