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B

1)实验时要尽量使用较________(填“厚”或“薄”)的玻璃板。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当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______,当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为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若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5)图乙是某同学,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答案】 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未点燃 等效替代 60cm 不变 不变 A

【解析】

[1][2]实验中玻璃板的厚度应尽量薄些,这样可减小像距的测量误差;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6][7]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距可知,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30cm,那么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等于30cm,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60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蜡烛A的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

[8]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9]方法一: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物、像大小相等,确定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在平面镜中的像,选项A符合题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1)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________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某学生利用其中一个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六种烛焰的清晰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

A.④⑥⑤③①②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①③⑤④⑥

4)小刚实验小组更换相关器材后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丁所示的图象,线段MN为凸透镜成像的像距倒数()和物距倒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图象信息可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cm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正确完成一次实验后,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其下滑了一点,此时像会出现在光屏的________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或将光屏向_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6)如图戊,将蜡烛放在图示位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靠拢在一起,则蜡烛能成________个像。

A.0 B.一个 C.二个 D.三个

【题目】阅读《漏刻》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中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隋书天文志》中记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竿壶氏则其职也。”竿壶氏,即为掌漏刻的官员。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入初静”,其中“漏”就是指漏刻,可见唐宋时期人们使用漏刻计时已经很普遍了。

漏,指漏壶。刻,指箭刻,箭上有刻度,是放置在漏壶内以标记时刻。漏刻通常使用铜壶盛水,又称为漏壶,滴漏以计时刻,故又称为“铜壶滴漏”。铜壶滴漏使用原理,是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漏壶有泄水型的沉箭漏和受水型的浮箭漏两种。

沉箭漏古老而简单,只有单壶,壶的底部有小孔,壶中有箭刻,箭下以一只箭舟相托,浮于水面。使用时,壶中的水由小孔流至壶外,箭刻随之逐渐下降,以显示时间。图甲所示,就是一个出土于河北省满城的西汉铜漏(满城铜漏),制造于公元前113年之前,图乙是它的原理图。这种漏刻,滴水速度受到壶中液位高度的影响,液位高,滴水速度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较慢,先后流量不一,故其计时精度不会高,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粗略的时段计时工具。

浮箭漏的发明晚于沉箭漏,但功能优于前者。它分供水的播水壶、及置放箭刻的受水壶两部分。使用时,播水壶的水经小孔不断注入受水壶,箭刻便逐渐随之上浮,以显示时间。后来发现计时准确度并未得到大幅提高,于是在前面的播水壶上方再加一只播水壶,用来保证第一只播水壶的水位稳定,使水流速度均匀。后来也有加多个播水壶,形成多级漏壶。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元代多级浮箭漏,图中的4号壶即为受水壶。

浮箭漏是史上记载使用最多、流传最广的计时器。不管是用哪种铜壶滴漏计时,主要是通过观察水位上升或下降时,箭刻上所显示的刻度来推算时间。如果泄水型漏壶,壶内装满水,水从底部小孔滴出,一天一夜刚好滴完。《说文解字》中就有:“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之说。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均分在箭刻的一百个刻度上,一个刻度就等于十四分二十四秒。

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曾改革漏刻制,改百刻为十二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到清初《时宪书》施行后,正式将一昼夜百刻改为九十六刻,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分八刻,一小时为四刻,而一刻就是十五分钟,一直沿用至今。古人利用“圭表”辨别南北方位、确定节气和时刻;使用 “圭表”辨别南北方位、确定节气和时刻;使用“日晷”观察日影方位变化来推算一天的时间;改良圭表、日晷观察日影方位变化来推算一天的时间;改良圭表、日晷的缺点,运用漏壶中水位高低变动来计量时间。古代这些简单而有效的计时仪器,充分展现了先人的智慧。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漏刻是利用_______来计量时间的;

2)漏刻中的箭舟随着水位高低而升降,它所受浮力大小是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的;

3)如图所示,多级漏刻的四个铜壶中,保持________(选填“1”、“2”、“3”或“4”)铜壶中水位的稳定,是提高计时准确度的关键;

4)用沉箭漏计量时间,主要问题是随着水位降低水滴流速变慢。从物理角度来看,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