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在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中,只有选用图
d
d
滑轮组,才能用最小的力提起6.8牛顿的重物,并画出该滑轮绳子的绕法.(2)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A.按要求照图把实验器材装配好.
B.在动滑轮下面挂上重物,并分别记下重物和弹簧秤的位置.
C.
匀速竖直
匀速竖直
拉弹簧秤,使重物上升一段距离,读出弹簧秤示数
弹簧秤示数
.D.用刻度尺分别量出
重物
重物
和绳的自由端
绳的自由端
移动的距离.E.由测得的数据,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1)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绳子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在组装滑轮组时,可以从动滑轮或定滑轮绕起,提升动滑轮绳子的条数越多,越省力.然后根据滑轮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滑轮组.
(2)当用弹簧测力计时,只有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拉力的大小才是不变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才能快速准确测出拉力的大小.然后用刻度尺主要测量的就是钩码上升的距离与绳端移动的距离.
(2)当用弹簧测力计时,只有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拉力的大小才是不变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才能快速准确测出拉力的大小.然后用刻度尺主要测量的就是钩码上升的距离与绳端移动的距离.
解答:解:(1)动滑轮个数越多越省力,因此选择b、d;又因为b图中只有一个定滑轮,因此只能从定滑轮的挂钩上固定开始绕;而d图可以从动滑轮的挂钩开始绕,因此选择d图最省力;
如图所示:

(2)为了更加准确的测出拉力的大小,减小实验误差,须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重物上升一段距离,读出弹簧秤示数;
为了计算机械效率,需用刻度尺分别量出重物上升的距离及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故答案为:(1)d;(2)匀速竖直;弹簧秤示数;重物;绳的自由端.
如图所示:

(2)为了更加准确的测出拉力的大小,减小实验误差,须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重物上升一段距离,读出弹簧秤示数;
为了计算机械效率,需用刻度尺分别量出重物上升的距离及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故答案为:(1)d;(2)匀速竖直;弹簧秤示数;重物;绳的自由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滑轮组的组装、滑轮组的省力特点,以及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步骤,是一道很好的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直接测得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应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4)测量时,必须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5)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次数 | 钩码重G/N | 上升高度h/cm |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 绳头移动距离s/cm |
1 | 2 | 10 | 0.8 | 40 |
2 | 5 | 5 | 1.5 | 20 |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_______ ____.
(2)直接测得的物理量是_ __、___ __、_________、__ ___.
(3)实验中应选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__.
(4)测量时,必须_____ 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5)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次数 | 钩码重G /N | 上升高度h/cm | 测力计示数F/N | 绳头移动距离s/cm |
1 | 2 | 10 | 0.8 | 30 |
2 | 5 | 5 | 2 | 15 |
a.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_____(选填""、"小于"或"等于")第一次的机械效率。b.结论: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有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