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则下列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象是( )
A. B. C. D.
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图所示物体的s﹣t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然后逐一分析各v﹣t图象,看哪个图象与s﹣t图象反应的运动规律相同. 【解析】 由s﹣t图象知: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它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图示各v﹣t图象知: A、图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水和煤油分别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一样快,由此可以判定 ( ) (c水>c煤油、ρ水>ρ煤油)
A. 水的质量等于煤油的质量 B. 水的体积大于煤油的体积
C. 水的质量大于煤油的质量 D. 水的体积小于煤油的体积
D 【解析】根据题意知道,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由于水的比热大于煤油,由公式m=Q/c△t知道水的质量小于煤油,故AC错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由于水的质量小于煤油,由公式V=m/ρ知道,故水的体积小于煤油,即B错误,D正确,故选D。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略 【解析】解答:导火线燃烧完所用时间:t1===200s, 人跑到安全地区需用的时间:t2===150s,因为 t2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2/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7km/h,则v1的值为( )
A. 32km/h B. 345km/h C. 56km/h D. 90km/h
D 【解析】解答:设全程为s,根据v=S/t,则全程所用时间为t=,前路程所用时间为t1=,后路程所用时间为t2=,则t=t1+t2,代入数值解得:v1=90km/h.故选:A.正常运行的客车速度是20米/秒,这句话的意义是( )
A. 客车每秒钟运动的速度是20米 B. 客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20米/秒
C. 客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20米 D. 客车通过的路程是20米
C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知客车速度是20米/秒的物理意义是:客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20米。故选B.老花眼镜的镜片属于什么镜?_________若它的焦距,为0.25 m,则该镜片的度数是多少?______
凸透镜 400度 【解析】老花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是凸透镜片,因此它的度数是正数;它的焦度是:φ=1/f=1/0.25m=4m-1 ,焦度乘100就是它的度数,即凸透镜的度数是+400度。小星用焦距为10 cm的放大镜去观察蚂蚁身上的细微之处.如图所示,此时放大镜与蚂蚁间的距离_______ 10 cm(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于 【解析】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满足u<f=10cm,所以放大镜与蚂蚁间的距离应是小于10cm. 故答案为:小于.如下图所示,小明同学透过盛水的玻璃杯,观察到课本上的字变大了,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漫反射
C. 光的镜面反射 D. 光的折射
D 【解析】由图知道,小明同学透过盛水的玻璃杯,此时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放大镜,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选D。欣儿手头上有完全相同的l元硬币10枚,为了测出其中一枚硬币的密度,她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器材有空金属筒、量杯和水;主要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10枚硬币全部放入水中,此时量杯中水面处刻度如上图所示;
B.将10枚硬币放入金属筒中,让金属筒漂浮在量杯中,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53mL;
C.将空金属筒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杯中,让其漂浮,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22mL.
(1)合理的实验顺序是________ (只填字母序号)
(2)由实验可知硬币的密度ρ=________kg/m3;
(3)实验中,欣儿运用了下列哪些实验方法? 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累积法
CBA 7.75×103 BD 【解析】分析:由于一枚硬币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便于直接测量,所以要测量10枚硬币的密度. 要测量硬币的密度必须测量硬币质量和体积,硬币的体积可通过实验步骤C、A中量杯的示数差,计算出10枚硬币的总体积; 通过实验步骤B、C中量杯的示数差可计算出10枚硬币排开水的总体积,利用浮力公式 F浮=G排=ρ水gV排和物体的漂浮条件(G=F浮)可计算出物体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