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重敲音调高 B. 轻敲响度大 C. 两次敲击音色不同 D. 两次敲击音调一样高
小华同学的家坐落在杨树环抱、翠绿簇拥的宿迁乡村。清晨,朝阳初现,叶下露珠晶莹剔透,院前水面波光粼粼,屋上炊烟随风飘荡,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景。下列对此景的物理学解释错误的是
A. 翠绿的杨树的蒸腾作用,可调节房舍的气温
B. 湖水因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炎夏时节能降低周边地区的气温
C.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而成的
D. “炊烟随风飘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7.8×103 kg/m3)制造,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 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
A. 0.05吨 B. 0.26吨 C. 2.6吨 D. 50吨
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 ________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________减弱噪声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小芸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__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透镜对光有____作用。一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 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人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应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cm;底片上所成的像是_____(选填“实”或“虚”)像。
林强同学用一把较厚的刻度尺测量一橡皮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 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上.
(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 (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 的(填“倒立”或“正立”).
(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 像(填“实”或“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