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M点是凸透镜右焦点的像.则透镜的焦距是
A. 0.1m B. 0.2m C. 0.3m D. 0.5m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小明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探究其成像规律.
(1)将蜡烛、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原因可能是(答出一条即可).
(2)调整后,把蜡烛放在距透镜32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填像的性质)的实像;______(填光学器材)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工作的.
(3)将蜡烛由距透镜46cm处逐渐远离透镜,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逐渐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在公园,小明看到盛开的桃花非常美丽,拿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对其拍照,发现取景框中的像太小,这时他应该
A. 远离桃花,同时使镜头前伸
B. 远离桃花,同时使镜头后缩
C. 靠近桃花,同时使镜头前伸
D. 靠近桃花,同时使镜头后缩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的焦距是30 cm
B.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 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到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很多。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
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E.傍晚她们又来到海边,仔细测试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
(1)属于体验的有_____;
(2)属于提出问题的有_____;
(3)属于假设的有_____;
(4)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_____;
(5)属于结论的有_____。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明显。以下实验探究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是
A.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 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C.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D. 探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
(1)_____
(2)_____。
下列四种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只有热传递方式的是( )
A. 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B. 水蒸气把壶盖顶起
C. 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金属时感到冷
D. 闭合开关,电灯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