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今年4月份,我市各地陆续下起了冰雹,范围广,颗粒大,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罕见。冰雹落到地上,不久就“不见了”,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 )
A. 熔化 B. 液化 C. 凝固 D. 升华
同学身高170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他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由此可知,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_____m,他到像的距离是_____m,如果平面镜要成出小明的全身像,平面镜至少_____m长.
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根据音调的高低辨别不同乐器
D. 声波能传递信息,但不具有能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____,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 冰雪遇暖消融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气”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 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 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
(1)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
(3)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请你设计一条劝导语。
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去”,是 为参照物的。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骑行3km用了10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 km/h。
小文同学通过以下的实验过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作光屏)竖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2)当一束光贴着左侧纸板沿AO方向射到O点时,在右侧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实验时,在纸板前不同方位都能看到光的传播途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__反射;
(3)让光线逆着从BO的方向射向镜面O点,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_________性。由(2)、(3)能发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若将右侧纸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右侧纸板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5)再如图乙所示,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右侧纸板上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验中提到新的问题)
(4)、(5)中反射光线存在吗?若存在,射向哪个方向呢?是否还是与入射光线共面呢?
(继续实验)
在图乙中过O点垂直于镜面立一根铅笔OM,仍以(5)中那条入射光线为入射光线,将纸板再竖立起来旋转纸板,使入射光线与OM共面,再移开铅笔,此时在纸板同一平面上呈现出反射光线。
(分析与论证)
(1)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过入射点作与镜面垂直的一条直线(用虚线表示),我们物理学中把这根线叫做法线;
(2)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都在_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探究出上述光的反射规律以后,小文同学在如图甲所示中作出了法线,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射向镜面,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都是40°,于是继续补充光的反射规律,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现请你对他这样得出的结论及正确性作出评价:(1)_________;(2)_________。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