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绕几圈之后
增大摩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增大压力,或使接触面粗糙。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呢?小明同学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
对此,他进行了如下研究:
找一段棉线,在棉线的一端拴上一个沉重的东西(例如一把大锁),然后,把它搭在一根跑放的圆棍上(如铁床的横梁、自行车的大梁等),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拉棉线的另一端,如图甲所示,这时,要使重物不下落,用的力虽然比竖直向上提的要少,但省的力却不算多。
再如图乙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一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再如图丙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两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小了。再如图丁那样,将棉线在圆棍上绕四周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几乎等于零。
根据你的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何应用?请列举两例。
(3)小明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思维程序?
【答案】(1)缠绕的圈数越多,摩擦力就越大;(2) 应用举例:①船靠岸时,将缆绳在缆柱上绕几圈;②相连两段导线时,两段电线拧在一起相互缠绕。(3)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或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解析】
本题只要考查了三个方面的知识:(1)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论:先找相同的条件,在找不同的条件,观察实验结果,说明实验结果与实验条件(不同条件)的关系.(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探究过程.
(1)对比几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是每次缠绕的圈数不同,结果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所以可得如下结论:缠绕的圈数越多,摩擦力就越大。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很多应用,如;①船靠岸时,将缆绳在缆柱上绕几圈;②连接两段导线时,两段电线拧在一起相互缠绕。
(3)小明提出还有没有别的增大摩擦力方法吗?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这一要素。
他进行了如下研究:找一段棉线,在棉线的一端拴上一个沉重的东西(例如一把大锁),然后,把它搭在一根平放的圆棍上(如铁床的横梁、自行车的大梁等),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拉棉线的另一端。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这一要素。
将棉线在圆棍上绕一圈,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这一要素。
小明通过三次实验对比摩擦力的大小,属于科学探究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环节。
故答案为:(1)缠绕的圈数越多,摩擦力就越大;
(2)应用举例:①船靠岸时,将缆绳在缆柱上绕几圈;②相连两段导线时,两段电线拧在一起相互缠绕。
(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题目】小明、小华、小军三位同学在物理实验时,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同学为了节省实验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
【交流与评估】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
(2)小明用上面的方法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理由是______;
(3)方法改进后,所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同学在这个实验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 ;
UAB/V | UBC/V | UAC/V |
2.0 | 1.8 | 3.8 |
(4)小华同学在用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每次均很小,这是由于______;
A、电压表没有并联在电路中B、“+”、“-”接线柱接反
C、电压表量程选择太大D、电压表量程选择太小
(5)小军同学按图示电路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L2灯亮,L1灯不亮,电压表的示数为0,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