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一块由玻璃制成的凸透镜,在空气中使用时焦距为f,如将它放在水中,则它
A. 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变大 B. 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变小
C. 仍是会聚透镜,但焦距不变 D. 将成为发散透镜
测量电流时,需要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常,电流表的电阻比待测电路的电阻小得多,因此对测量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下列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B.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选用轻质卡片
C. 根据被压物体形变大小反映压力作用效果
D. 在研究光的传播现象时,引入光线
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A. 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0.3m
B.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C. 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
D. 成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0.1s
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 20次 B. 40次 C. 70次 D. 140次
如图所示,表示小欣同学用激光分别射向甲、乙两透镜后光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应是 ________透镜,乙透镜应是 ________透镜.(两空选填“凹”或“凸”)
如图, N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斑.若从外径与圆孔P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孔P中,发现在光屏M上呈现一个比圆孔P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的那个光学器
A.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 B. 只能是凹透镜
C. 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凸透镜 D. 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看”世界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一只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高,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射,就像我们在大厅里拍手会听到回声一样,蝙蝠根据这种回声的方向和时间,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中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反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
A. 提出问题 B. 猜想假设 C. 进行实验 D. 得出结论
(2)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_____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嘴巴
(3)如果图乙和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0.5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________次超声波,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反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________m;
(4)图丙中p2、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_____
A. 静止 B. 向左运动 C. 向右运动 D. 无法判断.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 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 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如图在飞机旁边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A. 防止嗓声的产生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在人耳处减弱嗓声 D. 防止风吹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