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秋千吧,闭上眼睛,那种时高时低的感觉如同在飞…,你知道其中能量的转化吗?对于图中荡秋千的小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孩在A点速度最小,具有最大重力势能
B.小孩在B点速度最小,重力势能最小
C.小孩从B荡到C的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
D.如果没有能量损失,他最终也会停下来
【答案】A
【解析】解:从A到B的下降过程和从C到B的下降过程、都是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C两点位置最高,重力势能最大,此时小孩是静止的,所以动能为零;B点的动能最大,由于位置最低,所以重力势能最小.从B到C的上升过程和从B到A的上升过程是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过程. A、小孩在A点动能为零,速度最小,高度最高,重力势能最大,故A正确.
B、小孩在B点的动能最大,速度最大,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故B错误.
C、从B到C的上升过程中,小孩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C错误.
D、在实际中,小孩的高度是越来越低,最后停下来,那是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有能量的损失.若没有能量的损失,他将一直运动下去.故D错误.
故选A.
【题目】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钩码重G/N | 4 | 4 | 6 |
钩码上升高度h/m | 0.1 | 0.1 | 0.1 |
绳端拉力F/N | 1.8 | 1.6 | 1.8 |
绳端移动距离s/m | 0.3 | 0.4 | |
机械效率η | 74.1% | 62.5% |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小组同学再用第2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绳端移动距离s漏记,但仍然计算出第3次的机械效率η=(保留3位有效数字).
【题目】【2016·连云港卷】在九年级总复习时,同学们再次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
玻璃板厚度/mm | 5 | 5 | 5 | 10 | 10 | 10 | 15 | 15 | 15 |
像距/cm | 3.00 | 5.80 | 8.70 | 3.95 | 6.50 | 9.35 | 3.18 | 5.40 | 7.85 |
物距/cm | 2.65 | 5.50 | 8.35 | 3.30 | 5.95 | 8.72 | 2.05 | 4.30 | 6.90 |
像距与物距的差值/cm | 0.35 | 0.30 | 0.35 | 0.65 | 0.55 | 0.63 | 1.13 | 1.10 | 0.95 |
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___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_______ (选填"mm"或"cm")。